3(第2/2页)

“十年!”他摸到仁川,登上停泊在那里的军舰“平远号”,又喃喃自语。

他在朝鲜已经生活了十多年。

“再也不会回来了……”他环视周围,说道。简直是仓皇逃窜,居然没有同牙山驻军的首领联系一下。

率领两千士兵驻扎在牙山的叶志超这时候接到一个命令:由海路移驻平壤。

汉城有八千多名日军,牙山的两千清军显得很孤单,而且只有八门大炮。按照李鸿章的作战计划,把清军集中到平壤,与汉城的日军对峙。

李鸿章向北京提出的作战计划是让盛军六千人和奉军四千人,计一万人,集结平壤;再加上牙山叶志超军两千人移驻平壤,以及马玉昆的毅军两千人驻扎义州,这样,一万四千人集合在平壤附近,以对付不足一万的汉城日军。可是,事实上,日本的大岛旅团八千人已驻扎汉城,而平壤还没有一名清兵。

离平壤最近的叶志超拒绝了本国的调动命令,回电报说:“从海路转移大军已十分危险,不如原地驻留牙山,有利于切断釜山同汉城的日军的联系。因此,望派增援部队。”

这封电报于7月18日送到李鸿章的手上。

战时,当地的司令官最了解情况,所以有权拒绝上头的命令。

李鸿章忙得不可开交,刚安排好袁世凯归国的事,又命令驻守天津近郊的军队挑选两千三百名官兵,增援牙山。

增援部队分成两路。先发的第一路是一千三百人,分乘两艘商船,于7月21日从大沽港出发。两艘轮船都是向英国的怡和洋行包租的,一艘是“爱仁号”,一艘是“飞鲸号”。

第一路援军开拔那天,袁世凯所乘的“平远号”抵达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