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经 籍

隋、唐二代,中秘之藏,较之前代,颇有增益。盖以南北统一,又运直升平故也。《隋书·经籍志》云:“周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库。所加旧本,才至五千。隋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本纪》:是年三月,诏购求遗书于天下。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旧书·裴矩传》:陈平,晋王广令矩与高颎收陈图籍,归之秘府。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 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册。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于殿后起二台,以藏法书、名画,已见第五节。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大唐武德五年(622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旧书·太宗纪》:世充降,太宗入据宫城,令记室房玄龄收隋图籍。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而上,将致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新书·艺文志》云:“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糅。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余卷。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都,浮舟溯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言东都所得书卷数,为《隋志》所未及,然云尽亡其书,似不如《隋志》所云之审也。《隋书·许善心传》云:开皇十七年(597年),除秘书丞。于时秘阁图籍,尚多淆乱。善心放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焉。

《旧书·经籍志》云:“隋世简编,最为博洽。及大业之季,丧失者多。贞观中,令狐德棻、魏征相次为秘书监,上言经籍亡逸,请行购募,并奏引学士校定,群书大备。《旧书·文苑·崔行功传》云:太宗命秘书监魏征写四部群书,将进内贮库。别置雠校二十人,书手一百人。征改职之后,令虞世南、颜师古等续其事。至高宗初,其功未毕。显庆中,罢雠校及御书手。令工书人缮写,计直酬庸,择散官随番雠校。其后又诏东台侍郎赵仁本、东台舍人张文瓘及行功、怀俨等相次充使检校。又置详正学士以校理之。则贞观时事实未成。开元三年(715年),左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宴。言及经籍。玄宗曰:内库皆是太宗、高宗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于检阅。卿试为朕整比之。至七年(719年),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新志》云:“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玄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褚无量整比。会幸东都,乃就乾元殿东序检校。无量建议借民间异本传录。及还京师,迁书东宫丽正殿,置修书院于著作院。其后大明宫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儒学·褚无量传》云: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天子诏于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因表闻喜尉卢僎、江夏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冑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部雠定。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不数年,四库完治。帝西还,徙书丽正殿,更以修书学士为丽正殿直学士。复诏无量就丽正纂续前功。《百官志》云:开元五年(717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六年(718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一年(723年),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724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725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九年十一月,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真、王湾、刘仲丘等重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右散骑常侍元行冲奏上之。《旧书·马怀素传》云:玄宗令与褚无量同为侍读。是时秘书省典籍散落,条疏无叙。怀素上疏曰:“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若无编录,难辨淄渑。望括检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上于是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