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经 籍(第4/5页)

年十三,事青帅王师范。有书万卷,以彦询聪悟,使掌之。亦知庋藏,其校勘多精审。盖得书艰难之世,非爱好者不肯蓄,爱好则自能从事于此也。其保护亦多周至,如萧颖士遇安禄山之乱,藏家书于箕、颍间,而后身走山南是矣。《新书·本传》。然如杜兼,聚书万卷,署其末,以坠鬻为不孝戒子孙,《新书·本传》。未免无楚弓楚得之雅量也。

刻板之事,至晚唐乃稍盛,故其时爱书之士,从事钞写者仍多。张文瑾兄文琮,好自写书,笔不释手。杨玚从父兄晏,精《孝经》学,常手写数十篇,可教者辄遗之。皆见《新书》传。此躬自移写者也。《旧书·柳仲郢传》:九经、三史一钞。《新书》云:仲郢尝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史皆一抄。魏、晋已来南北史再钞。手钞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又精释典,《瑜珈》《智度大论》皆再钞。自余佛书,多手记要义。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此勤于钞略者也。《隋书·沈光传》:家甚贫窭,父兄并以佣书为事。《虞世基传》:陈灭归国,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以佣书养亲。高宗欲完内库书,令工书人抄写,计直酬佣;可见其时以佣书自食者颇众。杨邠知史传有用,乃课吏传写。欧《史·本传》。则吏之能事移录者亦多矣。晋高祖好《道德经》,即命雕板,见薛《史·本纪》,天福五年(940年)。此虽在五代,亦尚为罕见之举,非人君不能行也。市肆亦恒有卖书者,如《新书·吕向传》,言其“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是矣。亦当多出手写。

焚书非罕见之事也。世以三代经籍,亡于秦火,说固诞谩不足信,然如史记之但藏公家者,一焚而即灭,则不诬矣。《新书·李义府传》:贞观中修《氏族志》,州藏副本,以为长式。义府更奏删正。又奏悉收前志烧绝之,此亦秦焚书之类也。若隋世之烧谶书,则更与秦相类矣。徐敬业之败也,走江都,“悉焚其图籍”;《新书·本传》。王都之败,亦焚其所藏;此则梁元帝之类。

古代所藏图书,至近世而复出者,莫如敦煌石室之著。此石室在敦煌东南三十里鸣沙山中,唐时称为莫高窟。今俗称千佛洞。其经始在晋太和元年(366年),至宋景祐二年(1035年)而封闭。清季,有王道士者,欲事修理,坏其壁,乃得见之。石室之发见,说者多谓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乃据王道士之言推算。然叶昌炽之语石,刊于宣统元年(1909年),道及其事,云在十余年前,则必在是年之前矣。英人斯坦因,服官于英印度政府,“探险中亚”。闻之,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来,以廉价购窃三千余卷于王道士,运至印度及伦敦之博物馆。明年,法人伯希和亦来,又盗去三千余卷,藏之巴黎图书馆。中国人始知之,乃由清季之学部,命甘肃将所余运至北京,藏诸其时之京师图书馆。然转运时已有盗窃,抵京后又有散失,落入不知谁何之手者,亦不少也。洞中所得,佚籍甚多,并有为外国文字者。其中粟特文一种,久绝于世,尤称宝贵焉。此室藏书,复出后虽多散佚,然保存旧籍究不少,实缘其地较偏僻之故,兵燹之剧,但在平原旷野,而物力丰饶之地,亦在于此。而藏书亦于是,遂至人力所成者,仍以人力毁之。设使自古以来,即有一藏书之法,如古人所谓藏之名山者,则书之厄必可少减矣。王室所居,即为政权所寄,其兵争必尤烈,而中秘之藏即在是,故历代所有,无不灭亡,此亦据天下而自私之祸也。

《困学纪闻》:“孝宗问周益公云:唐孙樵读《开元录》杂报数事,内有宣政门宰相与百寮廷诤十刻罢,遍检薪、旧《唐史》及诸书,并不载。益公奏:《太平御览》总目内有《开元录》一书,祖宗朝此本尚存,近世偶不传耳。容臣博加询访。”《集证》引孙樵《读开元杂报》云:“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寮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首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诤,十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云。”此盖后世宫门抄之类?论者谓为报纸之渊源也。

《旧书·吐蕃传》:开元十八年(730年),使来,奏云:金城公主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制令秘书省写与之。正字于休烈上疏曰:“昔东平王入朝,求《史记》、诸子,汉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且臣闻吐蕃之性,慓悍果决,敏情持锐,善学不回。若达于书,必能知战。深于《诗》则知武夫有师干之试,深于《礼》则知月令有废兴之兵,深于《传》则知用师多诡诈之计,深于《文》则知往来有书檄之制,何异籍寇兵而资盗粮也。且公主下嫁从人,合慕夷礼,返求良书,恐非本意,虑有奔北之类,劝教于中。若陛下虑失蕃情,以备国信,必不得已,请去《春秋》。”疏奏,不省。《新书·休烈传》云:疏入,诏中书门下议。侍中裴光庭曰:“休烈但见情伪变诈于是乎生,不知忠信节义亦于是乎在。”帝曰:“善。”遂与之。则不得云不省也。而休烈之锢蔽,则匪夷所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