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自然科学(第3/6页)

卷,又为《十道州郡图》五十四卷。《十七史商榷》云:“今此旧钞本,流传尚多,而名为《元和郡县图志》。《自序》即系《进书表》,亦称《元和郡县图志》。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州郡图》当即《郡国图》,重言之非。其卷数,或云三十,或云五十四,皆与《进书表》不合,未详。”按此书《新书·艺文志》著录,亦名《元和郡县图志》。其卷数为五十四。

两家体例虽不同,其用意则相近,皆取于政事有裨,而意尤重于恢复。《新书·郑虔传》云:虔学长于地里。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尝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该,诸儒服其善著书,其意亦相仿佛也。若魏王泰招宾客以撰《括地志》,则意专主于浩博,故其卷数至五百五十。又有《序略》五卷,见《新书·艺文志》。《旧书·文苑·梁载言传》:撰十道《志》十六卷,盖其较简要者也。

《新书·李吉甫传》言:宪宗时,吐蕃请献滨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吉甫谋曰:“边境荒岨,犬牙相吞。边吏按图覆视,且不能知。今吐蕃绵山跨谷,以数番纸而图千里,起灵武,著剑门,要险之地,所亡二三百所。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陛下将安用此?”似边塞之地,图绘初不能详。然此或失陷后,其地无复详图,或则吐蕃有意为是狡狯,其本必不如此。《传》又言:田季安疾甚,吉甫请任薛平为义成节度使,以重兵控邢、洺。因图上河北险要所在。帝张于浴堂门壁。每议河北事,必指吉甫曰:“朕日按图,信如卿料矣。”吉甫又图淮西地,未及上而卒,帝敕其子献之。《安禄山传》:禄山之反,先三日,合大将置酒,观绘图。起燕至洛,山川险易攻守悉具。人人赐金帛,并授图,约曰:“违者斩。”至是如所索。可见军用之图,颇为详密。薛《史·唐明宗纪》:长兴三年六月,幽州道赵德钧奏新开东南河,以通漕运,画图以献。四年三月,濮州进《重修河堤图》。缘河地名,历历可数。帝览之愀然,曰:“吾佐先朝定天下,于此堤坞间,大小数百战。”又指一邱曰:“此吾擐甲台也。时事如昨,奄忽一纪,令人悲叹耳。”此等专为一事而绘之图,地名盖颇完备矣。

《新书》职方职文又云:凡蕃客至,鸿胪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者,图其容状衣服以闻。则外国地理,鸿胪实有考察之责。《地理志》云: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此实不免失职。又云: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艺文志》:耽所著,《地图》十卷,《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外,又有《皇华四达记》十卷。《地理志》所载入四夷之路,盖即本诸此者也。耽虽身访来朝及出使者,仍当以鸿胪所记为根柢,足见官中记注,原自完备也。《南蛮传》:贞观三年(629年),东谢蛮酋元深入朝。中书侍郎颜师古上言:“昔周武王时,远国入朝,太史次为《王会篇》。今蛮夷入朝,如元深冠服不同,可写为《王会图》。”诏可。《黠戛斯传》:阿热遣使者卫送太和公主还朝,为回鹘乌介可汗邀取之,并杀使者。会昌中,复遣注吾合素上书言状。宰相李德裕引师古事,言“宜为《王会图》以示后世。有诏以鸿胪所得缋著之”。合王会所图,与贾耽所考,鸿胪之记注,庶几能揽其全矣。而惜乎能图之能考之者不多觏也。然唐代交通,所至既广,历时又久,故域外之记载,究属不少,观《艺文志》地理类所著录者可知,而惜乎其多亡佚也。裴矩之《西域记》,颇足珍贵,已见第二章第五节。唐高宗时敕撰之《西域图志》,体例盖与矩书同?而卷帙再十倍之,其中必多瑰宝矣。玄奘《西域记》,今谈印度事者奉为瑰宝,然《新志》此书,尚在道家类释氏,而不在地理类。

因所至之广,而新知遂有所增。一行作大衍历,诏太史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新书·天文志》。今其实测所得,尚存两《书·天文志》中。虽所测之地不多,然因此而知古王畿千里,影移一寸之说之诬;又其至交州者,多见古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之星,皆见两《书·天文志》。要不可谓非突过前人也。其尤可宝者,则为因考论分野而发明人事与地理相关之理。古有所谓十二分野者,以配天文之十二次,其说盖主 祥,无足深取。汉张衡、蔡邕,乃以汉郡易古地名。自此因循,无所变革。贞观中,李淳风撰《法象志》,又以唐州县配焉。一行增损其书,更为详密。《旧书·天文志》。《新书·天文志》述其说云:“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 貉、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蟠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征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陕,为两河之会,五服诸侯在焉。自陕而西为秦、凉;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陕而东,三川、中岳为成周;西距外方、大任,北至于济,南至于淮,东达钜野,为宋、郑、陈、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邶、卫;汉东滨淮水之阴为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南纪之东,至南河之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涉江、淮为吴、越;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狄,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始终,而分野可知矣。”此说虽以古天官家言为本,然绝不杂 祥之说,而将中国之地,按山河形势,分为若干区,以求民族分布,及生事不同,文化各异之所以然,实人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