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兵 制(第11/11页)

以奴为兵者:《新书·契丹传》:李尽忠反,募天下人奴有勇者,官畀主直,悉发以击虏。此犹用招募之法。《通鉴》:睿宗景云元年八月,万骑恃讨诸韦之功,多暴横,长安中苦之。诏并除外官。又停以户奴为万骑。更置飞骑,隶左右羽林。《注》曰:“户奴为万骑,盖必起于永昌以后。”此殆立法强取之?足见是时取兵之难矣。

车战久废,然防冲突仍或用之。《隋书·杨素传》:开皇十八年(598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舆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为骑阵。达头闻之,大喜,曰:“此天赐我也。”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余万而至。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此文自不免夸张,然形势大略可见。盖惟兵精者可以角利,不则战无百胜,不可不先为自固之计。《传》又言:素时贵幸,言无不从。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此亦如汉之卫、霍,所将常选,固非他将所得比方也。《旧书·房琯传》:战于陈陶斜。“琯用春秋车战之法,以车二千乘,马步夹之。既战,贼顺风扬尘鼓噪,牛皆震骇,因缚刍纵火焚之。”师遂挠败。盖亦以禄山兵精,虑为所乘,故为是以止冲突?至其所以败,则以所将兵太弱,抑牛尤非服习之马比也。《马燧传》:燧镇太原,承败军之后,兵甲寡弱。燧乃悉召将吏牧马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卒。教之数月,皆为精骑。造甲者必令长短三等,称其所衣,以便进趋。又造战车,蒙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则载兵甲,止则为营阵,或塞隘以遏奔冲。虽尚趋利,夫固不废藩卫。至于骑战,自属要图。唐世畜马最多,与其兵威之张,颇有关系;而安、史乱后,陇右马牧陷没,与其兵力之衰,亦甚有关;已见第十九章第一节。

攻坚之器,礌石仍重。《新书·李密传》:密命护军将军田茂,广造云 三百具,以机发石,为攻城械,号将军炮,进逼东都。又《五行志》:“大和三年(829年),南蛮围成都,毁玉晨殿为礌,有吼声三,乃止。”可见攻守皆重发石。《通鉴》:梁贞明三年(917年),吴王遣使遗契丹主以猛火油,曰:“攻城以此油然火焚楼橹,敌以水沃之,火愈炽。”契丹主大喜。即选骑三万,欲攻幽州。述律后哂之曰:“岂有试油而攻一国乎?”乃止。《注》曰:《南蕃志》:猛火油出占城国。蛮人水战,用之以焚敌舟。吴人盖亦得之南方者?此物用以攻城,必无大益。阿保机久历戎行,岂其轻躁如此。《通鉴》之云,必传者过也。

军械虽由官造,如唐时军器监总弩坊、甲坊二署,缮甲弩以输武库是也。见第一节。实多出于民间。公家所储,率多窳败。《新书·安禄山传》言:禄山反,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持梃斗,弗能抗,可见其窳败之状。周时罢诸州贡械,见第八节。固以其厉民,亦以其不可用也。《李德裕传》:徙西川,请甲人于安定,弓人于河中,弩人于浙西,由是蜀之器械皆犀锐。诸方造械,各有所长,此必民间巧匠,非官所畜也。隋开皇三年(583年),禁大刀长槊。十五年(595年),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坐之。《隋书·高祖纪》。晋天福二年(937年),亦禁造甲兵,欧《史·本纪》。可见民间兵器之富。苟欲称兵,正不待如前世之劫武库矣。薛《史·唐庄宗纪》:同光二年五月,“诏天下收拆防城之具,不得修浚城隍”。又云:“李嗣源遣使部送潞州叛将杨立等到阙,并磔于市。潞州城峻而隍深,至是,帝命刬平之。因诏诸方镇撤防城之备焉。”盖因立部送到追书之,实则潞州之毁,撤防之诏,皆在砾立之前也。此秦人之隳名城,其意亦与禁兵器等,然何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