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兵 制(第10/11页)
《通鉴》: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制以吐蕃为边患,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道及诸军团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伺虏入寇,互出兵腹背击之”。此以团兵助正军之不足,亦所以省调发。胡《注》曰:“府兵废,行一切之扶,团结民兵,谓之团兵。”此言似非是。唐除关中外,置府并不多,即府兵未废时,亦未必能不借民团为助也。二十七年(739年),剑南节度使张宥文吏,不习军旅,悉以军政委团练副使章仇兼琼。《注》云:据《旧志》,上元后置团练使。余考唐制,凡有团结兵之地,则置团练使。此时蜀有黎、雅、邛、翼、茂五州镇防团结兵,故置团练副使。安、史乱后,诸州皆置团练使矣。团练使之置,自后多于前,然府兵未废时,必不能谓遂无团兵也。兴元元年(784年),李怀光使其将符峤袭坊州,据之。渭北守将窦觎率猎团七百围之,峤请降。《注》云:“团结猎户为兵,谓之猎团。”则各种人皆可团结矣。乡兵之用,历代皆不能免,其要,实在守卫乡土,以补正兵之不足,然后遂有用之出战者。《旧书·张镒传》:镒为濠州刺史,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此以之守土者也。《诸葛爽传》:爽攻新乡,韩简逆战,偏将乐彦祯说其衙军奔归,爽军乘之,简乡兵八万大败,此则以之出战矣。《通鉴》:中和四年三月,校师立移檄行在百官及诸道将吏士庶,数陈敬瑄十罪,云:“本道将士,八州坛丁,共十五万人,长驱问罪。”《注》云:按《新书·路岩传》:岩帅西川,置定边军于邛州,取坛丁子弟教击刺,使补屯籍;则坛丁者,蜀中边郡民兵也。又按路振《九国志》:石处温事孟知祥,补万州管内诸坛点检指挥使。见得蜀中诸郡,皆有坛丁。补屯籍犹使之守土,置使指挥,则意在用之出战矣。薛《史·周太祖纪》:广顺二年二月,“诏先获河东乡军一百余人,给钱、鞋放归”。四月,“诏停蔡州乡军”。《世宗纪》:高平之捷,“诏赐河东降军二千余人各绢二匹,并给其衣装;乡兵各给绢一匹,放还本部”。是彼此皆用乡兵也。《旧书·良吏·崔知温传》:麟德中,累转灵州都督府司马。州界有浑、斛薛部落万余帐,数侵掠居人。百姓咸废农业,习骑射以备之。知温表请徙于河北。是百姓不待官兵保护,自能团结御敌也。《李抱真传》: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密揣山东当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时承战余,土瘠赋重,无以养军。乃籍户丁男,三选其一。有材力者,免其租徭,给弓矢。令之曰:“农隙分曹角射,岁终吾当会试。”及期,按簿而征之,都试以示赏罚。复
命之如初。比三年,皆善射。得成卒二万。天下称昭义步兵冠诸军。然则训练亦非难,特不当如宋人之行保甲,置司以扰之耳。读苏轼《请存恤河北弓箭社》之奏,与司马光、王岩叟论保甲之疏,然后知人民自为之者之力之大,而代斫者之必伤其手也。然而籍于官,以兵为业,则有转不教练者。《旧书·宣宗纪》:大中六年五月,“敕天下军府有兵马处,宜选会兵法、解弓马等人,充教练使。每年合教习时,常令教习。仍于其时申兵部。”足见兵之不教者之多矣。
以兵不足用,临时调发人民者,五代时多有之。欧《史·史弘肇传》言梁末调民七户出一兵。《刘景岩传》言晋高祖起兵太原,唐废帝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通鉴》记此事于天福元年十月,云“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义军”。《考异》曰:“薛《史》云十户,今从《废帝实录》。”又开运元年三月云:“敕天下籍乡兵,每七户共出兵械资一卒。”此即后来号为武定军,又改为天威军者。见第十三章第四节。然则七户出一兵,殆为五代时成法。此无他,废唐时差兵募取之法。而强人以义征之役耳。欧《史·吴越世家》:周师渡淮,钱俶“尽括国中丁民益兵以会期。”《通鉴》:开运三年(946年),唐围福州,吴越王弘佐救之。募兵久无应者。弘佐命纠之,曰:“纠而为兵者,粮赐减半。”明日,应募者云集,皆可见当时取兵之酷。
以罪人为兵者,历代亦皆有之。隋改徒流为配防,见下节。炀帝置西海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其祸甚博。然唐太宗于西州亦用之。褚遂良谏疏谓其“岁遣千余人,远事屯戍,兼遣罪人,增其防遏”者也。中叶后防秋亦用之,见前引陆贽疏。《通考·兵考》: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刑部侍郎王璠奏:“天德军五城及诸边城配流人等,臣窃见诸配流人,多逢恩赦,悉得归还,惟前件流人,皆被本道重奏,称要防边,遂令没身,终无归日。臣又见比年边城犯流者,多是胥徒小吏,或是斗打轻刑,据罪可原,在边无益。请自今流人准格例满日,六年后并许赦还。”从之。《旧书·宣宗纪》:大中四年正月,大赦天下。“徒流比在天德,以十年为限,既遇鸿恩,例减三载。其秦,原、威、武诸州、诸关,先准格徒流,亦量与立限,止于七年。”十一月,“敕收复成、维、扶等三州,建立已定。条令制置,一切合同。其已配到流人,宜准秦、原、威、武等州流例,七年放还”。是以徒流守边,已成故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