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官 制(下)(第3/8页)

《新书·兵志》云:“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百官志》云:武德初,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军,加号使持节,盖汉刺史之任。七年(624年),改总管曰都督。总十州者为大都督;贞观二年(628年),去大字。凡都督府有刺史以下如故,然大都督又兼刺史,而不检校州事。其后都督加使持节则为将,诸将亦通以都督称。惟朔方犹称大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沃衍有屯田之州,则置营田使。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通鉴》:景云元年十月,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考异》曰:《统纪》:景云二年四月,以贺拔延秀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之名自此始。《会要》云,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始有节度之号。又云:范阳节度,自先天二年(713年)始除甄道一。《新表》:景云元年(710年),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大使。按讷先已为节度大使,则节度之名,不始于延嗣也。今从《太上皇实录》。案此以节度使之名号言之,论其职守,则初不始于此等也。说见第九节。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旧书·地理志》云:开元中置十节度,已见第四章第七节,其《职官志》云:天宝中置八节度,盖安西、北庭,天宝中尝合为一,而岭南则至德已前初无节度之名也。说见《廿二史考异》:《通典·州郡篇》称节度使十,《职官篇》云:开元中凡八节度,曰碛西,曰河西,曰陇右,曰朔方,曰河东,曰幽州,曰剑南,曰岭南。《考异》曰:“碛西即安西,而不别出北庭之名,《旧史》盖本于此。”又曰:“《唐六典》:凡天下节度使有八:一朔方,二河东,三幽州,四河西,五陇右,六剑南,七碛西,八岭南,盖并平卢、幽州为一,碛西、北庭为一也。”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通典》云:“分天下州县,制为诸道。每道置使,理于所部。其边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旧书·职官志》:门下省符宝郎职,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新书·百官志》:元帅、都统、招讨使掌征伐,兵罢则省。都统总诸道兵马,不赐旌节。《旧书·职官志》云:“汉代奉使者皆持节,故刺史临郡皆持节。至魏、晋,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后魏、北齐总管刺史,则加使持节诸军事。以此为常。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以州统县,刺史之名存而职废,而于刺史太守官位中,不落使持节之名,至今不改,有名无实也。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大将为刺史者,兼治军旅。遂依天宝边将故事,加节度之号。连制数郡。奉辞之日,赐双旌双节。如后魏、北齐故事。名目虽殊,得古刺史督郡之制也。”此节度专擅,实

魏、晋后刺史复起之征也。斯制也,历代承平之际,皆尽力欲除之。唐中叶后亦未尝不然,特力不能胜耳。《旧书·职官志》又云:“至德后,中原置节度,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治军事,刺史兼之。《通典》云:以采访使并领之。采访理州县,防御理军事。初节使与采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不赐旌节。上元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又与团练兼置防御使名。”《地理志》云:“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下文列举诸使之名,凡四十七,不见防御制置之名。盖前世使名甚长,诸史为求省文,所举皆不全也。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类,当作额。寇盗稍息,则易以观察之号。”《新书·百官志》云:“武后圣历元年(698年),以夏州都督领盐州防御使。及安禄山反,诸郡当贼冲者,皆置防御守捉使。乾元元年(758年),置团练守捉使、都团练守捉使。大者领州十余,小者二三。代宗即位,废防御使。惟山南西道如故。元载秉政,思结人心,刺史皆得兼团练守捉使。杨绾为相,罢团练守捉使。惟澧、朗、峡、兴、凤如故。建中后,行营亦置节度使、防御使、都团练使。大率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皆兼所治州刺史。”观察初不握兵,意亦在挽此危局。然“节度列衔,往往称某军节度某处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则观察但为节度兼衔,且节度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分其任者矣”。《十七史商榷》。此其所以终至尾大不掉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