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官 制(下)(第4/8页)

使节既张,支郡遂为之隶属。《新书·百官志》云:“观察处置使,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凡奏请皆属于州。”则观察原不应夺刺史之职。然《旧书·文宗纪》大和二年(828年),南郊大赦节文云“刺史分忧,得以专达,事有违法,观察使然后奏闻”,则其于权限,实未能严守。节度兵权在握,自尤不待论矣。《新书·李吉甫传》:元和二年(807年),杜黄裳罢相,擢吉甫同平章事。吉甫连蹇外迁十余年,究知闾里疾苦,常病方镇强恣。至是为帝从容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则风化可成。”帝然之。出郎吏十余人为刺史。时尚无如藩镇何,特欲借刺史之才望以与之抗,使稍得自主而已。至淮西平,则中枢形势骤强,得行其志,乃由乌重胤还职刺史以为之唱。遂下支郡兵马并属刺史之诏。事见第八章第二节。《旧书·陆亘传》:“亘刺兖州,延英面奏:凡节度使握兵分屯属郡者,刺史不能制,遂为一郡之弊,宜有处分。因诏天下兵分屯属郡者隶于刺史。”疑即此事也。薛《史·职官志》:梁开平四年九月,诏曰:“魏博管内刺史,比来州务,并委督邮。遂使曹官擅其威权,州县同于闲冗。俾循通制,宜塞异端。并宜依河南诸州例,刺史得以专达。时议者曰:乌重胤以所管三州,各还刺史职分,是后虽幽、镇、魏三道,以河北旧风,自相传袭,沧州一道,独禀命受代,自重胤制置使然也。则梁氏之更张,正合其事矣。”然孔谦直以租庸帖调发诸州,观察使乃以唐制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诤之,见第十二章第三节。则可见宪宗、文宗之诏,能行之者实甚寡也。

外官之专横,率由其久握兵权,干涉民政而然。隋及唐初,皆有尚书行台。唐代又有元帅、副元帅、都统、副都统元帅、都统,皆以亲王为之,有名无实。副元帅、副都统则皆有实权。及招讨使等名目。然皆兵罢即撤,故不能为害。后来之节度、防御、团练等使,则不然矣。《旧书·职官志》叙次,先府、都督府、州、县,次以都护府,以其专设于边境,以掌诸蕃也。次乃及节度、都统、招讨、防御、团练等使,明其本为军官,后虽经久设立,寖与民政,实非本意也。《新书·百官志》首元帅,次都统,次节度,次观察,次团练,次防御,乃以府、都督府继之,又继之以都护,终乃及于州县,且总标之曰外官,混文武及常设、暂设之官为一,似欠条理。今文家五等之封,为百里、七十里、五十里,古文家则为五百里、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百里,盖皆按切时势以立言。今文家所言,盖周初之制,古文家所言,则东周后事矣。百里之国,滕、薛、邾、莒之伦。此等国为大国所灭,则以之置县。秦、汉时县大率方百里是也。历代县之疆域,虽时有赢缩,然其本则未变。此等国,在春秋时已无足重轻矣。五百里之国,鲁、卫、宋、郑是也。在春秋时尚足自立,入战国乃日益削弱,以至于亡。此其区域,在秦、汉时则为郡。汉有叛国而无叛郡,明大小若此者,亦无能为。其在春秋时则争霸,在战国时则并称王,争为帝,而终之以并吞者,则齐、晋、秦、楚是也。此等国之封域,即古书所言邦畿千里之制。封国无能若是其大者,亦无若是其大,而犹受封于人者。故言封建之制者,皆不之及。此等国不徒在春秋、战国之世,为兵争之原,即汉初之地,更倍于此等国,亦未足以戢吴、楚七国之心也。然则欲求一统,其道无他,只是防邦畿千里之国之再起而已矣。而魏、晋、南北朝之州郡,唐、五代之藩镇,则此等国之再起者也。此中国统一与分裂之键也。

闾里编制,隋、唐略同。《隋书·高祖纪》:开皇九年二月,“制五百家为乡,正一人。《通鉴》作“置乡正一人”。百家为里,长一人”。《通鉴》作“置里长一人”。《百官志》:“炀帝时,京都诸坊改为里,皆省除里司官,以主其事。”《旧书·职官志》:户部,“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食货志》云:“五家为保。”家盖误字。又云:“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则辞异意同。又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太宗纪》:贞观九年三月,“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十五年十一月,“废乡长”。《通典》云:“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一乡,乡置老一人,以耆年平谨者县补之,亦曰父老。贞观九年(635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641年)省。”是其编制及名目皆同也。薛《史·张全义传》云:“全义为县啬夫,尝为令所辱,乾符末,黄巢起冤句,全义亡命入巢军。”唐时无啬夫之名,欧《史》仅云“少以田家子役于县”,薛《史》盖以古名相比附也。《隋书·李德林传》云:苏威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德林以为“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戚,剖断不平。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恐为害更甚。且今时吏部总选人物。天下不过数百县,于六七百万户内,诠简数百县令,犹不能称其才,乃欲于一乡之内,选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难得。又即时要荒小县,有不至五百家者,复不可令两县共管一乡”。敕令内外群官就东宫会议。自皇太子以下,多从德林议。开皇十年(590年),虞庆则等于关东诸道巡省,使还,并奏云:“五百家乡正,专理辞讼,不便于民,党与爱憎,公行货贿。”上令废之。德林复奏“政令不一,深非帝王设法之义”。因此忤意外出。案古者地治之职,皆有听讼之权,岂必能皆得其平?然事属相沿,民习有严上之心,故犹可以相安,既废之矣,而又复之,则嚣然之声起矣。乡官之始,必由人民推择;其后或由官命,亦必采听民意;历年愈久,则民之愿者与官日益离,其桀黠者依附献媚之术愈工,且或有以胁其众,使不敢诽己,其人乃去民日远。自左雄已言“乡官部吏,职斯禄薄,车马衣服,一出于民”,见《秦汉史》第十八章第三节。而可畀以听讼之权乎?既明知其不便矣,又岂可以护前而惮改作?德林之初议是,而其再奏则非矣。因此忤旨,不得咎文帝之听荧也。炀帝令省除里司,盖以京都为贵势豪猾所萃,什伍之长,势不足相检制,与魏甄琛请取武官领里尉之意同,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二章第三节。非所语于外州县也。《新书·韩滉传》:滉为两浙观察使,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史,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足见正长中桀黠者之多。然滉残酷而好要功,徒以便于己私,而残民以逞,其心更可诛矣。薛《史·胡饶传》:饶与唐明宗部将王建立相善。明宗即位,建立领常山,奏饶为真定少尹。平棘令张鹏者,献策,请建立于境内,每县所管乡,置乡直一人,令月书县令出入行止。饶乃导而荐焉。建立行之弥年,辞讼蜂起,四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