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钱 币(上)(第5/7页)

此实行陆贽、齐抗、李翱之论,盖势之所迫,不得不然也。而鼓铸之议,亦起于此时。

唐代诸铸钱监,本内总于少府,而以所在都督、刺史判焉。德宗时,韩洄为度支,乃言“铜铁之冶,时曰山泽之利,当归于王者。今诸道节度、都督、团练使皆占之,非宜也。请总隶盐铁使。”从之。洄之意,盖欲收利权归中枢?以当时事势论,自不得谓为非是。然欲大行鼓铸,则必非一使之力所能给,故是时,又欲分其权于州郡焉。元和十五年八月,中书门下奏:“伏准郡官所议铸钱,或请收市人间铜物,令州郡铸。当开元已前,未置盐铁使,亦令州郡句当铸造。欲令诸道公私铜器,各纳所在节度、团练、防御、经略使,便据元敕,给与价直,并折两税,仍令本处军人镕铸。其铸本,请以留州、留使年支未用物充。所铸钱便充军、府、州、县公用。当处军人,自有粮赐,亦较省本。所资众力,并收众铜,天下并功,速济时用,待一年后铸器物尽则停。其州府有出铜铅可以开铸处,具申有司,便令同诸监冶例,每年与本充铸。其收市铜器期限,并禁铸造买卖铜物等。待议定,便令有司条疏闻奏。其上都铸钱及收铜器续处分。将欲颁行,尚资周虑。请令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并诸司长官商量,重议闻奏。”从之。《旧书·食货志》。此次所筹议铸钱之规模,不可谓不大,所定办法,亦颇费苦心,鼓铸所最难者为得铜。此时铜之来源,出于收市,自极不足恃。然所铸钱便充军、府、州、县公用,则有以鼓厉之,使竭其力。加以有铜铅处皆令开铸,当时所能筹画者,亦不过如斯而已。铸本出于留州、留使,无待别筹;鼓铸以责军人,又自有粮赐;则其事可以速举。故能冀天下并功,速济时用。不特此也,事历久则奸生。果使期月克观厥成,天下同时施行,恶钱是处禁绝,则私铸私销者,虽欲作奸,亦有所不及。故此次之议,实有沃焦捧漏之精神也。然其事久未能行,盖时方多故,有所不及邪?然铜不易得,终恐为其大原因也。至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并省天下佛寺,得铜甚多,而机会乃至。

是岁七月,中书奏:“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铜铁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纳官。如违,委盐铁使以禁铜法处分。”《旧纪》。《新志》云:“永平监官李郁请以铜像、钟磬、炉铎,皆归巡院,州县铜益多矣。盐铁使以工有常力,不足以加铸,许诸道观察使皆得置钱坊。淮南节度使李绅请天下以州名铸钱,京师为京钱,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交易禁用旧钱。《旧书·本纪》:会昌六年二月敕:“京城、诸道,宜起来年正月已后,公私行用,并取新钱。其旧钱权停三数年。如有违犯,同用铅锡钱例科断。其旧钱并没纳。”又敕:“文武百寮俸料,起三月一日,并给见钱。一半先给匹段,对估时价,皆给见钱。”起来年正月已后,《食货志》作起今年十月以后。一半先给匹段,《食货志》作先给虚估匹段。会宣宗即位,尽黜会昌之政,新钱以字可辨,复铸为像。”《旧书·柳公绰传》:子仲郢,为京畿铸钱使。钱工欲于模加新字,仲郢止之。惟淮南加新字。后竟为僧人取之为像设钟磬。案杨于陵言开元时天下铸钱,岁盈百万。今以他文考之,《新志》述天宝时事云:“天下炉九十九,每炉岁铸钱三千三百缗,天下岁铸缗三十二万七千缗。”并无如于陵所言者之巨。于陵言穆宗时岁铸十五万缗。《新志》又言:宪宗时岁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时不及十万。此固远逊开、天,然唐中叶后,鼓铸实不为不力。大历四年(769年),第五琦请于绛州汾阳、铜原两监增置五炉铸钱,见《旧志》。《新志》云:“刘晏以江岭诸州任土所出,皆重粗贱弱之货,输京师不足以供道路之值,于是积之江淮,易铜铅薪炭广铸钱,岁得十余万缗,输京师及荆、扬二州。自是钱日增矣。”《旧书·韩滉传》言其弟洄以户部侍郎判度支,上言“江淮七监,岁铸钱四万五千贯,输于京师,度工用转送之费,每贯计钱二千,是本倍利也。今商州有红崖冶,出铜益多。又有洛源监,久废不理。请增工凿山以取铜,与洛源故监,置十炉铸之,岁计出钱七万二千贯,度工用转送之费,贯计钱九百。则利浮本矣。其江淮七监请皆罢。”从之。《旧志》:元和三年(808年),“李巽请于郴州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每日约二十贯。计一年铸成七千贯。”从之。六年(811年),河东节度使王锷奏“请于当管蔚州界加置炉铸铜钱,废管内锡钱。”许之。仍令加至五炉。《新志》云:“锷置炉疏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