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莫扎特演出和宣传:从德奥合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第三帝国……你不必担心古典音乐的未来,因为对伟大艺术作品的崇敬是我们最主要的美德之一,对这些作品的热爱和呵护是各州、各市、各党的文化部门最愿意承担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莫扎特不仅是永恒的,也会永久地活着。

——瓦尔特·策莱尼[377]

尽管在纳粹掌权的最初几年就冒出过一些关于莫扎特的争议,但在1938年之后,这位作曲家才成为纳粹党顶层集中利用的目标。毫无疑问,转折点是1938年3月德意志国吞并奥地利,以及纳粹意识到可以把莫扎特用作一个强有力的文化武器来推进“大德意志国”的概念。这个过程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的是莫扎特出生地萨尔茨堡的纳粹化,以及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政治化。

纳粹在1933年到1937年企图颠覆萨尔茨堡音乐节,德奥合并后又驱逐了布鲁诺·瓦尔特和马克斯·莱因哈特,我们在第五章做了详细考察。[378]这些乐界领袖被迫离去,英美报界自然扼腕叹息。然而,萨尔茨堡的市民却欣喜而兴奋地期待纳粹重组音乐节,期待莫扎特回到“德国祖国”的怀抱。4月6日,希特勒胜利开进萨尔茨堡仅四天后,管风琴家约瑟夫·梅斯纳(Joseph Messner)在主座教堂上演了《加冕弥撒》(K.317);这场演出捕捉到当时的欢腾气氛。梅斯纳向集会群众宣布,“荣耀经”一段将献给“我们伟大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以感谢他的巨大功绩。[379]

德奥合并之后的数月间,关于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未来走向很快就有了非常多的讨论。在奥托·昆茨看来,莫扎特将在统一、协调、更新日耳曼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占据焦点位置,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他在《萨尔茨堡人民报》(Salzburger Volksblatt)写道:

作为庄严感和清晰性的代表,莫扎特现在将真正地民有、民享……莫扎特音乐节必须成为德意志精神的真正节日……萨尔茨堡必须成为最全面地歌颂这位大师之杰作的地方,一个敬仰和富有启示的地方,伴随着它所上演的那个地方的、非常德国的回响。[380]

昆茨很可能知道,他在草拟这篇文章的时候,193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计划已经揭晓了。虽然由于人员被强制更换,节目也改得对莫扎特不利了。例如,原先计划上演的四部歌剧只剩下《唐·乔万尼》和《费加罗的婚礼》。奇怪的是,这两部歌剧都没有用来为音乐节开幕。开幕演出反而是瓦格纳的《纽伦堡名歌手》,由威廉·富特文格勒指挥。希特勒的副手鲁道夫·赫斯(Rudolf Hess)亲临现场。

1938年音乐节的一幅宣传广告却无视莫扎特的歌剧被砍掉一半的情况,反而强调了莫扎特在音乐节的核心位置。海报中,莫扎特被描绘成太阳神阿波罗,站在高空俯视全城和城里的著名建筑。由于阿波罗在传统上象征着和谐、秩序和理性,把莫扎特呈现为这个古希腊神祇,纳粹觉得特别贴切。不管怎么说,根据他们的宣传,自奥地利“回归祖国”之后,稳固在位的正是这些要素。

另有一部装帧奢华的节日文集更实实在在地展现出1938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受到了多少政治庇护。文集封面上是莫扎特剪影浮刻,打开就是希特勒和戈培尔的全身照,后者之前还有这位宣传部长的致辞,说“德国节日在萨尔茨堡的复兴”象征着“莫扎特天才的不配和他从中诞生的那些力量的不灭”[381]。还有一篇针对外国访客的文章,概述了萨尔茨堡的文化使命。这篇文章再次强调了萨尔茨堡重焕光彩的日耳曼起源,说这个城市“因回归帝国而经历了它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天”,它承诺“引导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访客来到艺术的圣殿,让他们远离日常生活之困,以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给予的最纯粹、高尚的欢乐充实他们的灵魂”[382]。

尽管纳粹宣传强调193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独特的德国性,节目却有少数几个方面没能及时革新。例如,两部莫扎特歌剧仍是用意大利语原文演唱的。保留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强调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正在结成盟友。有了这个理由,这种演法即便是由布鲁诺·瓦尔特启动的,也不必推翻,强调剧本作者的犹太血统也不那么尴尬了。正是在这种合作精神下,德国和意大利歌唱家主演了这两部歌剧;《费加罗》由德国人汉斯·克纳佩茨布什指挥,由意大利人圭多·萨尔维尼(GuidoSalvini)制作。

14.193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海报,莫扎特被描绘为阿波罗(萨尔茨堡音乐节档 案)。

15.随193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出版的节目册的压印封面,开篇几页就是希特勒和戈培尔的全身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