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欧洲病夫(第6/16页)

)之类的书籍,指出犹太人阴谋推翻、摧毁哈布斯堡君主国:内莱塔尼亚境内的报社,有三分之二在犹太主编手中,而据反犹主义者的说法,在匈牙利境内,情况更严重,“犹太裔马扎尔人”主宰报业、需专门知识的行业、艺术、商业、工业,担任“舆论的参谋”。[24]

随着唯我独尊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奥地利政局里得势,对多元性的包容乃至赞赏,成为明日黄花。感受到德意志人这一压力的斯拉夫人——在捷克人帮他们打头阵下——强力申明他们本身的利益,扬言要瓦解内莱塔尼亚的德意志行政体系和德意志氛围。奥地利领袖苦恼地绞拧双手,却没什么因应作为,巴德尼则认为这些内部仇恨和帝国军事安全两者有着谁都看得出却遭忽视的关联:“多民族国家发动战争,必会危及自身。”[25]

随着皇帝渐老,角色更显重要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认为奥地利的匈牙利民族是最大的隐患。他惊骇于弗朗茨·约瑟夫一九〇三年向匈牙利人做出的新一轮重大“民族让步”,认为那无异于向君主国已然受损的军力发出致命的一击。

哈布斯堡王朝军队在奥匈帝国所发挥的社会、政治作用,乃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未见。在这君主国里,每个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因此军队隐隐然是一所“国家学校”,透过这学校将帝国的十余个民族去民族化,教他们学德语、尊敬皇帝(皇帝玉照到处悬挂)、看重自己身为多民族“奥地利人”的身份。匈牙利人所攻击的,就是这一趋同化异的作用,为此他们大删军事预算(即使在帝国面临危机和科技变迁迅速的时期亦然),并为说马扎尔语的匈牙利地方防卫军,而非为正规军,竭尽所能挑选最好的新兵。[26]自一八八九年起,匈牙利一直粗暴拒绝让帝国每年的征兵员额与内、外莱塔尼亚两地的人口增长同步调升,因此,多年来,k.u.k.陆军兵力逐渐萎缩。就在帝国人口已超过五千万时,陆军仍根据先前人口普查得出的三千七百万人口征募新兵。一九〇〇年,在奥地利每一百三十二名男子中有一人当兵,相较之下,在法国是每六十五名男子中有一人当兵,在德国是每九十四名男子中有一人当兵,在俄罗斯是每九十八名男子中有一人当兵。这使帝国陆军的兵力只有法国或德国的一半,俄罗斯的四分之一。就连意大利在每十万居民里强征、训练的男丁人数都高于奥地利。

匈牙利不同意增加新兵征募员额或预算,使得火炮——在急射枪炮和化学爆裂物时代最有威力的作战武器——数量无法增加。在这方面,奥地利人也落后,每三百三十名士兵才拥有一门(落伍的)火炮,相较之下,德国和法国是每一百九十五名士兵有一门火炮。[27]这一不足将在一九一四年时产生重大影响,届时奥匈帝国才赫然发现本国火炮的质和量都逊于对手。

最后,一九〇三年,匈牙利人终于大发慈悲同意每年征兵员额增加两万四千名,但附带令人咋舌的条件:从此,凡是在匈牙利境内征集的奥匈帝国部队,都要挂匈牙利旗帜,从而打击了“联军”概念;在匈牙利参谋部和匈牙利团服务的奥地利军官则会被“遣返”奥地利,好似把奥地利当成外国;匈牙利语将从此是设在匈牙利境内之奥匈帝国军校和军事法庭的官方语言;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将终于获准拥有自己的火炮。一八六七年起,维也纳一直不愿给予匈牙利上述最后一项特权,以确保其与匈牙利人内战时占上风。更让奥地利难堪的是,从此之后,奥地利纳税人不只得支付他们自己奥匈部队的经费,还得支付四分之一匈牙利部队(一百九十六个匈牙利步兵营中的五十二个、一百零八个匈牙利炮兵连中的二十八个、一百零八个匈牙利骑兵中队中的二十八个)的费用,为此奥地利人每年得多付四千万克朗,而且这笔花费往后肯定会逐年增加。而由于匈牙利为二元帝国负担的军事开销如此低,奥地利人更觉辱上加辱;匈牙利的人口是巴尔干小王国罗马尼亚三倍之多,每年为奥匈共同军承担的费用却和罗马尼亚差不多。[28]

凡是客观的观察家都把奥匈帝国军力的衰落归咎于匈牙利,维也纳的统治者也不例外。一九〇三年让步之后,身处于昏庸、易受骗之帝国核心政治圈外的人士,开始打算对付匈牙利这个绊脚石。四十二岁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一九〇五年在奥地利众多的作战计划之外悄悄添加了一个U计划(U指Ungarn,即德语的匈牙利)。如果匈牙利人继续阻挠奥地利重振哈布斯堡君主国,奥地利将透过铁路和多瑙河将大军送入匈牙利,占领布达佩斯,扶立一哈布斯堡军事行政长官。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认为,位于外莱塔尼亚的五个奥匈军中,只有一个军,即在布达佩斯周遭征集的第四军,会在内战时为匈牙利而战;其他四个军,由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乌克兰人、塞尔维亚人组成,会为皇帝而战。据法国大使馆的说法,一九〇〇年代初期,奥匈帝国避掉一场“类似一八四八年”时奥地利部队入侵匈牙利以敉平该地革命的内战,乃是因为匈牙利人知道打仗他们会输,而奥地利人则担心意大利人会趁奥匈内战的机会入侵主权归属有争议的哈布斯堡王朝领土,例如的里雅斯特、特伦蒂诺(Trentino)和南蒂罗尔。[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