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老将军的鼻子没了(第3/4页)

袁军在乌巢的指挥官是淳于琼,他手里有一万多人,袁绍交给他的任务是负责屯粮基地乌巢的安全,这批粮食是袁绍刚从后方调运来的,由袁谭亲自送来,有了这批粮食,袁绍料定曹操必败无疑。

曹军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乌巢袁军营外,曹操下达攻击命令,将士们奋力拼杀,袁军没有防备,顿时陷入慌乱。曹军攻入袁军大营,带来的柴禾派上了用场,他们四处点火,袁军大营顷刻间变成火海。

如果放在平时,曹军未必能得手,但此时是夜里,袁军士兵毫无防备,大部分人还在睡觉,被惊醒后根本摸不清情况,也不知道敌人有多少,只见各处都在起火,到处都是喊杀声,哪里还有战斗力。

袁军为什么如此麻痹大意?因为他们远在后方,前面全是友军,根本没有料到曹军大队人马能从天而降。但老将淳于琼毕竟很有经验,加上袁军的总人数是曹军的一倍以上,在短暂的慌乱之后迅速组织反击,双方展开了激战,淳于琼同时派人向大本营求救。

其实,许攸不见了,袁绍就应该有所警觉,袁绍应该想到,许攸负气出走,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曹营。许攸是高级参谋,掌握这边很多军事机密,他如果反水,后果十分严重。

但袁绍没有过于在意,直到接到了淳于琼的求救,他才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袁绍立即召集儿子袁谭以及审配、张郃、高览等人商议对策。袁绍认为曹操攻击乌巢,他的大本营必然空虚,此时不如置乌巢于不顾,直接进攻官渡正面的曹军,让曹操有出无回。袁绍下令张郃和高览率所部立即对曹军大营发起攻击,但张郃却认为不妥:“曹操敢攻乌巢,率领的必然都是精兵,淳于琼将军肯定会被攻破,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大势已去了,不如先去救他。”

张郃的意见遭到郭图的反对,他支持袁绍的想法,坚持要张郃先攻曹营,张郃跟他辩论起来:“曹营很坚固,之前已经打了很久也没有攻破,现在仓促之间能不能拿下实在没有把握。而淳于琼将军如果被曹操俘虏,我们也都得当俘虏啊!”

按理说,袁绍此时真应该慎重考虑一下了,要么重新部署让张郃等人先救乌巢,要么继续坚持他的方案,但最好派别人执行这项任务,因为作为主将的张郃思想已经不统一。可是袁绍仍然坚持要张郃发起正面进攻,只以少部分轻骑驰援乌巢。

乌巢这边,双方打得都很艰苦。

曹操亲自督战,张辽、徐晃等人率部拼命厮杀,但始终未能攻破淳于琼的指挥部,正在这时,侦察兵报告说袁绍的援军快到了,左右赶紧向曹操建议:“敌兵很近了,请分兵以拒!”曹操头也不回地说:“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

曹军将士拼死殊战,终于在敌人援军到来前的一刻将淳于琼的指挥部攻破,俘虏了包括淳于琼在内的袁军1000多人。之后曹操组织人马回击袁军的援兵,将其打退。曹军临阵斩杀的袁军将领有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人,这些人可能是淳于军长手下的师长、旅长级将领,而淳于琼本人则是被活捉的。曹操为了震慑敌兵,下令把俘虏的鼻子割去,把牛马的唇舌也割了,拿出来展览。

这种残忍的办法是一种心理战,目的是让敌人害怕。果然,凡是看到过这一堆战利品的袁军士兵无不惊恐万分。在这些被割去鼻子的俘虏里居然也包括淳于琼,这未必是曹操的命令,可能是乱军之中老将军被抓,大家不认识他,跟其他俘虏一样挨了刀。

淳于琼被带到曹操面前时已经血流满面了,他是一员老将,跟曹操早年就相识,当年他们二人都名列朝廷的“西园八校尉”之中。淳于琼字仲简,曹操吃惊地说:“仲简,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啊?”淳于琼忍着痛回答道:“胜负自有天意,还有什么好问的!”

曹操念及都是老朋友,有点不想杀他,但在一旁的许攸插话说:“明天他若照着镜子看,一定不会忘了这件事。”许攸看到老同事遇难,不来搭把手就算了,还在背后补上一刀,看来袁绍真没有把队伍带好,手下净是落井下石之辈。曹操想了想许攸说的话也有道理,还是下令把淳于琼杀了。

乌巢一仗曹军艰难取胜,成为扭转全局的关键点。

袁军的大溃败开始了,官渡曹军大营前,袁军急攻,却未能得手。张郃、高览也都是宿将,打仗很有两下子,但也没能攻破曹营,不是他们没本事,也不是他们不尽力,而是几个月都打不下来的曹营,的确不是几个时辰能得手的。袁绍也许这时才清醒过来,没有听张郃的建议全力增援乌巢是多么失策。即使曹军的一部分主力离开大营,但一定会留下足够的人马防守,并且会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