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老将军的鼻子没了(第2/4页)

其实这也是虚数,曹操之前说15天可以破敌的时候已经传达出了实情,他的粮食不是可以吃一年或半年,甚至也不是一个月,而是只有10多天了。

许攸替曹操分析道:“您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草将尽,这是非常危险的。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辎重粮草在故市、乌巢一带,守卫的士兵警备不足,如果以一支奇兵发起突然袭击,出其不意把粮草烧了,用不了三天,袁绍必然大败!”曹操一听大喜过望,这难道就是冥冥之中上天赐给自己的那个机会?

许攸说出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军事机密,那就是袁绍后勤基地的位置及防守情况。乌巢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境内,故市地名不详,也应该在这附近,这里位于黄河之南、官渡以北,在袁绍军营的背后。如果真能一把火将这些粮食烧了,短时间内袁军粮草接续不上,军心必然动摇,这真是一招制胜的绝好机会。

曹操立即连夜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与诸将以及各位高级参谋们商议此事。出乎曹操的意料,大多数人反对去劫粮。大家认为许攸此时来投很可疑,弄不好是袁绍使的反间计,还是慎重为好。

的确,许攸为什么从袁绍那里叛逃呢?

原来,许攸曾向袁绍建议分兵进攻曹军,具体方案是,以主力的一部在正面吸引曹军主力,然后分另一部主力悄悄绕到曹军背后直接进攻许县,把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奉迎天子反过来讨伐曹操,曹操即使不溃败,也会首尾难顾。许攸的这项建议本来也很有价值,但刘备、韩猛已经两次分兵出击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袁绍不再考虑类似方案,就没有听从。

按说这也没啥,更不会因此跟领导反目成仇,但恰在此时许攸家里出了点事,让他动了叛逃的念头。袁绍手下文武失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许攸一向说话口气大、脾气臭,不注意团结同事,平时人际关系一般,他跟审配不仅有矛盾,而且矛盾很深。田丰、沮授失势后审配现在是袁绍身边的头号红人,审配一旦得势就想找机会收拾许攸。许攸家里的什么人这时候犯了法,审配把他抓了起来,并且扬言要挖后台,许攸又气又怕,干脆叛逃到曹营。

这件事来得太突然,所以很可疑,对于曹军的将领们来说,他们宁可信其无,也不愿信其有。如果许攸唱的是反间计,那么偷袭乌巢就是袁绍布下的一个陷阱。

但是许攸带来的这个情报也太有价值了,太具有诱惑力了。作为弱势的一方,打正规战看来取胜的希望越来越小了,只能利用机会出奇制胜,打对手一个冷不防。出击袁军的后勤基地,的确是目前的最佳作战方案。

机会来了,关键是能不能抓住。能不能抓住,关键又是敢不敢去抓。在不可能详细核实情报真伪的情况下,只有荀攸、贾诩认为许攸的情报可信,应该抓住机会,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扭转战局。有他们的支持,曹操最终拍了板,决定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偷袭乌巢。

不是曹操喜欢冒险,而是他对许攸很了解。作为20多年的老朋友,他知道许攸的秉性,这位仁兄的确智谋过人,但一向唯我独尊,不太合群,跟郭图势不两立的情况也早有耳闻。而且,许攸生性自私自利,做事情处处替自己着想,冒死跑到敌人那里献上一条让人生疑的假情报,这种事许攸干不了。

曹操决定亲自带队完成这项任务,众人大吃一惊,都不赞成。但曹操意志很坚决,他既然决定了偷袭的计划,就必须保证此行的成功,他可以派其他将领去,但是又不放心。虎豹骑已经从南阳郡回到官渡前线,曹操把大营临时交由曹洪负责,由荀攸协助曹洪,曹操率5000人马趁夜悄悄出发了。这支人马里有张辽、徐晃所部,肯定还会有虎豹骑的一部分,都是精锐。

乌巢的具体位置在袁军大营东北方约40里处,曹军此去必须经过袁军的防地,为了顺利通过,曹操让人准备了袁军的旗帜,令士兵嘴里衔上小木棍,用布裹住马蹄,以防夜行途中马匹发出声响暴露行踪。曹操命令士兵还抱了很多柴禾,这些都是有专门用途的。

路上遇到袁军,但他们根本没有料到这是敌人,询问是哪部分的,曹军士兵回答:“袁公担心曹军包抄后路,派我们增加防备。”一路上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居然都顺利通过。袁军士兵戒备心有如此之差吗?那倒未必,一切缘于许攸送来的绝密情报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除了袁军屯粮的位置之外,应该还有袁军的暗语口令等行军机密,所以曹军才能一路畅行无阻。

甚至可以推测许攸也一路同行,有他这个袁军的高级参谋在,行军路线、敌军守备情况、敌将姓名、暗语口令等都不成问题,所以曹军在夜里很快便推进到乌巢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