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别了,孔子(第3/4页)

子张的话里带话,意思就是子夏不是个什么好人。

按《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还有一次,子游也在背后说子夏的坏话。

“子夏的学生嘛,洒水扫地陪客迎送等等还马马虎虎,不过这些都是些学问的细枝末节,根本的东西都没有学到,今后他们怎么办呢?”子游这样贬低子夏。

话很快就传到了子夏那里,子夏非常不满。

“嘿嘿,言游有什么资格对我的学生指手画脚?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如同草木一样,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君子之道,不明白就别乱说。从头到尾都能做得恰当的,就只有圣人了。”

按《论语》。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不过,在这个反子夏联盟中,其实内部也互相不服。

“子张是我的好朋友,很难能可贵啊,不过呢,也算不上仁德吧。”子游这么评价子张,先褒后贬。

按《论语》。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张看上去仪表堂堂,不过跟他一起很难做到仁德。”曾参也这么说。

按《论语》。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子夏的为人,锋芒毕露直截了当,再加上才华四溢,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倒也并不意外。

譬如,子夏说:“只要大的方面不出格,小的方面有点过错也无所谓。”

显然,子夏是个提倡不拘小节的人。这样的话,子游子张等人是绝对不会说的。

按《论语》。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譬如子夏又说:“学好了知识就该去当官,当官当好了就该去学习。”

按《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因为他觉得只有跟这样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为此,孔子在生前就断言:“我死之后,子夏会越来越长进,子贡的学问则会还给我。为什么呢?因为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而子贡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伟大的孔子】

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关于教育和学习,孔子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让子孙后代们受益匪浅。譬如以下来自《论语》中的话,我们耳熟能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们在问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能力量身定做,譬如问为政,问仁,问孝等等。

有这样一段典型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

“老师,为什么叶公问政,您说安抚本地的,招徕远处的;鲁哀公问政,您说要任用贤臣;齐景公问政,您说要节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一次,子贡问。

“这是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啊。”孔子说,“楚国国土大但是都城小,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需要增强凝聚力;而鲁国三桓专政,鲁哀公需要强有力的大夫;齐景公非常奢侈浪费,齐国人民怨声载道,因此他需要节俭。各国的情况不同,治理的方法自然不能一样。”

“原来如此。”子贡恍然大悟。

孔子也是一个音乐发烧友,他非常爰好音乐并且投师学习。但是,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没有记载,因此不能将他归类进音乐家,他只能算是音乐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