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孔子周游列国(第21/25页)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一件大事。在外流亡多年的先大子蒯聩潜回国内,偷偷跑到孔悝(孔圉的儿子)家里,以武力挟持孔悝,发动政变。卫出公被迫逃奔鲁国。
孔丘的学生仲由一直在孔悝家里担任家臣。政变发生的时候,仲由正好在外出差。听到政变的消息,仲由连忙往回赶,在帝丘城外遇到大夫高柴。高柴也是孔丘的学生,他对仲由说:“国君已经出逃,而且城门也关上了,你赶紧掉头,或许可以幸免于祸。”仲由说:“我食其俸禄,怎么能够避其祸患?”趁着守卫不备,偷偷地进了城,直奔宫中去找蒯聩。蒯聩挟持孔悝登台观望,仲由想放火烧台营救孔悝。蒯聩大惊,命家臣石乞、孟厌出来与仲由相斗。战斗中,仲由的帽带被斩断,帽子掉到地上。仲由说:“君子就算战死,也不能不戴帽子。”从容不迫地戴好帽子,结好帽带。石乞和孟厌趁机发动进攻,将仲由杀死。
孔丘听到卫国动乱的消息,就说:“高柴这家伙会跑回来,仲由必定死在那里。”
仲由的死讯传来时,孔丘正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散步,端木赐陪着他。孔丘一时泪如雨下,说:“泰山崩了,梁柱断了,哲人枯萎了!”
他又对端木赐说:“天下无道已经很多年了,没有人能够听从我的主张,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夏朝人死了,灵柩停在东面的台阶上;周朝人死了,灵柩停在西面的台阶上;商朝人死了,灵柩停在两根柱子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之间享受祭祀。今天早上,我才想起,我是商朝人的后裔啊!”
七天之后,孔丘也死了。
【孔子的弟子们在列国的表现】
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开始是王室衰落,群雄并起,郑庄公纵横河雒,隐然成霸;接着齐桓公、楚成王、晋文公相继兴起,尊王攘夷,各领风骚数十年;此后晋国控制中原,楚国独霸南方,晋楚争霸成为主题,天下诸侯或从晋,或从楚,或摇摆不定,虽然战争不断,却保持了长期相对的稳定;再后来晋国衰败,楚国失势,齐国短暂复兴,吴国昙花一现,越国异军突起,天下的秩序再度被打乱,似乎周而复始,又回到了当初的混沌状态。
公元前488年春天,齐景公去世一年之后,宋国入侵郑国,理由是郑国背叛了晋国。这个借口很牵强,要知道,当年齐景公与晋国争霸,宋国和郑国都投入了齐国的阵营,宋国凭什么惩罚郑国呢?很显然,宋国并不是想讨好晋国,而是想趁乱而起,独树一帜。
同年秋天,宋国又入侵了曹国。
曹国遭到入侵,完全是自找的。曹伯姬阳爱打鸟,有个叫做公孙强的乡下贵族投其所好,打到一只白雁献给他,而且跟他说打鸟的技巧,讲得头头是道。姬阳一高兴,就封公孙强做了司城。公孙强大约是脑子进了水,当上司城后,成天给姬阳献计献策,鼓励他当中原的霸主!姬阳竟然也信了,于是不再去晋国朝觐,也不买周围各国的账。宋景公抓住这个借口,派兵入侵曹国,讨其不敬之罪。
同年冬天,郑国为了救援曹国,派兵入侵宋国。这一牵制战略很有效,宋景公不得不回师保卫商丘。公孙强看到宋军撤走,一下子犯了贱,不但不暗自庆幸,反而命令士兵们在城墙上肆意辱骂。宋景公大怒,命令部队回头猛攻,很快将城池攻破,俘虏了姬阳和公孙强,曹国就此灭亡。
公元前486年春天,郑国派兵进攻宋国的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境内),宋国派兵反击,全歼郑军,俘虏郑将郏张和郑罗,并乘胜追击,攻入郑国境内。
宋国的动作终于引起了晋国的警惕。同年秋天,赵鞅准备出兵救援郑国,命阳虎算卦,得到的结果是不吉,于是作罢。
宋景公的胆子越来越大,于公元前485年派兵入侵郑国。公元前483年冬天又派大夫向巢伐郑,郑国当国罕达率军反击,将向巢包围在岩地(今河南省境内)。
公元前482年春天,宋国派桓魋(也就是当年砍树恐吓孔丘的那位仁兄)增援向巢,结果还没交战,罕达只传了一道命令——“生擒桓魋者有赏”,桓魋便逃跑了,向巢部也被郑军全歼。
前面说过,桓魋很受宋景公宠爱。然而宠爱到了一定程度,便容易由爱生恨。当宋景公雄心勃勃想称霸中原的时候,桓魋的胆小表现使得他大为光火。更让他恼火的是,桓魋回国后,丝毫不觉得愧疚,连宋景公的批评都不能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宋景公下定决心要除掉桓魋。
公元前481年夏天,宋景公安排了一个饭局,要他的母亲也就是宋国的太后请桓魋吃饭,打算在席间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将桓魋剁成肉酱。这事儿不知道怎么走漏了风声,桓魋知道了,决定反客为主,请宋景公到家里来作客。宋景公也不是傻瓜,召见司马皇野说:“桓魋从小是我一手带大的,现在他却反过来要害我,请您一定要救我。”皇野说:“没问题,不过这件事必须得左师帮忙,请您先把他找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