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孔子周游列国(第19/25页)

“这个……也没有。”

“您的官吏有像宰予那样能干的吗?”

“没有。”

“您想想看。”宜申说,“楚国的先祖受封于周天子,爵位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现在孔丘嘴里说的是三皇五帝的法令,干的是周公、召公的事情,您要是这样重用他,那楚国还能世代享有这数千里的广阔土地吗?您就不怕他拿着周礼来约束您,让楚国回到最初的状态去?当初周文王经营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都是凭借着百里的地盘最后获得了天下。今天您一下子赏赐给孔丘七百里地,还有那么多能干的学生跟着他,恐怕不是楚国的福气。”

楚昭王如梦初醒,将封赏孔丘的事情暂时搁置下来。但他对孔丘还是很尊重,让他养尊处优,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有一天孔丘坐车外出,路边突然蹿出一个疯子,拦在他前面唱歌:“凤凰啊凤凰,你为什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事情再说也没用,未来的事情或许还能改变。算了算了,现在的当权者有谁知道这个道理呢?”这首歌的原文是: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唱歌的疯子无名无姓,因为他拦住了孔丘的车,司马迁就称其为“接舆”,后人亦常用接舆来形容狂士。唐朝诗人王维曾经写过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中以接舆比喻裴迪,而王维自比五柳先生陶渊明。有意思的是,陶渊明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归去来辞》,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无疑又是借了接舆讽孔丘的典故。

孔丘听了接舆的歌唱,赶紧下车,想跟他好好聊聊。接舆却一溜烟地跑开了,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这件事后不久,孔丘便离开了楚国。据《左传》记载,这一年秋天,天空有云,形状有如火红的大鸟,追随着太阳飞翔了三日。楚昭王派人到雒邑向周朝的太史请教,太史说:“这预兆对大王不利,如果举行禳祭,可将灾难转移到贵国的令尹和司马身上。”楚昭王说:“不谷(诸侯谦称)除却心腹之病,却转移到手足之上,有什么意义?不谷如果没有犯什么大错,天难道会让不谷夭折?如果有罪,想逃也逃不了。”于是没有举行禳祭。不久之后,楚昭王去世。孔丘当时正在前往卫国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感叹道:“楚王是个明白大道的人啊!当年吴军入楚,他却没有失去国家,是有道理的。”

孔丘再度回到卫国的第二年,吴王夫差和鲁哀公在鄫城会盟,吴国要求鲁国置办百牢大礼招待夫差,伯嚭还命令季孙肥前去面谈。季孙肥将端木赐请去应付伯嚭,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端木赐又多次来往于鲁吴之间,为鲁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孔丘在卫国生活久了,便难免说些场面上的话,如:“鲁、卫之政,兄弟也。”别人都听得不明不白,后世的儒子儒孙则为了这句话殚精竭虑,写了很多论文来解释。其实那就是一句大白话,鲁国和卫国乃兄弟之国,没有什么深刻含义。孔丘的很多论述都是如此,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在说大实话,没有任何深奥的理论。但是在任何时代,要人们回归到基本的常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出公。前面说过,卫出公的父亲蒯聩因为得罪南子,一直流亡在外。因为这件事,国际舆论对卫出公颇有微词。而孔丘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卫国当了官,卫出公也很想请孔丘出来为他服务。有一天,仲由问孔丘:“听说卫侯准备请您治理国家,如果是那样,您打算最先做什么?”孔丘毫不犹豫地说:“先要正名。”

仲由笑道:“哎哟哟,您可真是迂腐,还抱着那套理论不放。这年头,有什么名好正的?”

孔丘说:“小子你也太不懂礼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法治不当,法治不当则老百姓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君子不论办什么事,必须先正名;他讲的话,都要能够付诸实施。因此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不能有丝毫马虎的!”

公元前484年齐国入侵鲁国,孔丘的学生冉求率领鲁国军队在曲阜郊外大败齐军。季孙肥问冉求:“你的军事才能是天生的呢,还是学来的?”这问题问得没水平,哪有天生会打仗的?所以,冉求回答:“是跟我的老师孔丘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