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的老朋友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查抄总督、巡抚与其他衙门的档案,看到一份办理“夷务”的密奏,发现有个中国老朋友一直在忽悠他们。于是,当英国代表与清廷在天津谈判,看到这位老朋友觍颜出现在会场时,不由大怒,拒绝与他交谈,并声明他若在场,将中止谈判。清方代表无奈,只得奏请这位同僚回京,以保全和局。

这位狡猾的中国老朋友,就是耆英(1787—1858)。他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宗室正蓝旗,其父禄康为东阁大学士),自己也官运亨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擢文渊阁大学士,赐紫禁城乘舆],鸦片战争期间,先后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是中国近代史开场演出的重要角色。

在两广任上,耆英与英国人相处可以称得上“融洽”二字。19世纪40年代末期,几名英国商人从中国购买一艘平底帆船—其实是清朝的军舰,驶往伦敦,这艘船被命名为“耆英号”(Keying);从此可知耆大人在中英友好关系里的地位。

而在1843年夏天访问刚刚被割让给英国的香港时,耆英的风度给英国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港督德庇时与驻港英军司令为他举办了盛大宴会,耆英在会上说:“我以清朝武士的信仰发誓,只要对中国外交还有发言权,两国的和平繁荣将永远是我最大的愿望。”经过连续几天的观察,英国记者发现清朝官员并非都是呆板、愚昧与不苟言笑的人,他们还有另一面:“耆英和蔼可亲,富有幽默感,高超的外交技巧与良好的教养,几乎无人出其右。他在宴会上谈笑风生,但又极有分寸。”

耆英特别喜欢在宴会上唱歌。驻港英军海军司令官请他吃饭,退席前,他“主动唱了一首充满激情的满文歌曲”。次日,耆英设宴答谢英国朋友,“每喝掉一杯酒,他都会敲打手链,大喊一声‘好’”。当双方起立“为英国女王和中国皇帝干杯”完毕,“耆英邀请香港总督唱一首歌,其条件就是他自己也唱一首。后来他果然一展歌喉,而且唱得还真不错,并跟大家一起鼓掌,以示谢意”。不能不为耆大人的热情所感染,接下来,除了香港总督,包括司令、大法官在内的多名英方友人“也都表演了歌唱”。

只是,十几年后,英国人发现在档案里的耆英,仍然只是一个保守、强硬乃至恶毒的清朝官员。他们并不奢望他在奏折里为英国说好话,然而发现他在奏折里传达的英方信息或是有意误导,或是隐匿不报,且凭空添出不少对英方人士的人身攻击,尤其要命的是,关于允许外国人进入广州一事,他曾当面对英方承诺了日期,而在给皇帝的报告里他却一字不提。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眼看再不清算耆英的旧账,则谈判进行不下去,英国人不仅占领广州,还要攻打天津,清文宗乃下旨赐耆英自尽,暂且安慰他那些受到伤害的英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