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23页)

注14 张家玉,东莞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三甲第28名进士。任授编兼给事中,奉使入广,闽陷家居。后来桂王以左中允召,但因道路不畅受阻而未能赴任。李成栋陷广州,张家玉毁家招兵,以东莞家乡兵为主力,据守东莞,与陈子壮遥相呼应,而后兵败,张家玉投水而尽忠。谥文烈。东莞人常以张家玉、袁崇焕二忠烈为骄傲。

注15 烂漫胡同旧门牌49号为广东东莞会馆旧址,有房屋49间,占地2亩有余。原为张家玉故居。

注16 伦哲如,即伦明,广东东莞望牛墩人。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卒于1944年。著名大藏书家。为张伯桢挚友。

注17 周叔迦(1899—1970),安徽东至县人。著名佛学家,一生潜心佛学。1930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40年主持《佛学月刊》。同年在京创办中国佛教学院,任院长。

注18 孙殿起与雷梦水都是北京琉璃厂的书商,也是当代著名的版本学家。

注19 袁督师庙在今龙潭湖公园东岸,是1915年由张伯桢首倡并捐金,1917年建成的。规模不大,门前围有松柏,也已修复。康有为所题的门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仍保存完好。

注20 这里说的是广东东莞会馆新馆,位于西城区上斜街旧门牌55号。1911年开始动工,是在京诸馆中竣工较晚的一座。占地面积较大,有房90间,占地近6亩。馆建成后正值辛亥革命,会馆负责人为尹庆举。尹避乱旋归故里,由在京东莞人张伯桢代理。馆内有《东莞会馆新馆兴建记》一石,撰者即张伯桢,书者为朱汝珍。

注21 孔教大学是民国初年提倡尊孔读经的社团——孔教会筹建的一所大学。孔教会1912年10月由康有为授意其学生陈焕章等成立于上海,以后将总会迁至北京。陈焕章任孔教大学校长。

注22 林琴南(1852—1924),名林纾,字琴南。清末民初著名的大学者、大翻译家。

注23 吴北江(1877—1950),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大文人吴汝纶之子,著名学者,曾与陈叔通、夏仁虎、章士钊、许宝蘅、张伯驹等人诗书唱和,是著名的文学社团“稊园”的重要诗人。

注24 齐燕铭是蒙古八旗后裔,1949年以后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注25 关于张先生的父亲张次溪,有石继昌《春明旧事》所记“京华掌故首‘金’‘张’”一文可供参考:“次溪先生名江裁,原名仲锐,一九零九年生,广东东莞人。明末殉节的张文烈公(家玉),即先生远祖。先生幼居北京,父篁溪公(伯桢)为康南海弟子,有别墅在左安门内,名张园。先生出自名门,毕业于孔教大学,以得当代名流学者王晋卿……诸老教诲,学益日进……宣武门外烂漫胡同东莞会馆,先生远祖文烈公明末时曾住于此;三百年后,先生亦居馆内里院北房,自成院落,室内环壁图书,可谓汗牛充栋。先生在北京史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点:一为北京岁时风土的辑录。二为北京戏剧史料的搜集。三为天桥史料的撰述。” 见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2—5页。

注26 徐用仪,《清实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七月十七日谕内阁:“兵部尚书徐用仪,屡次被人参奏,声名甚劣,办理洋务,贻患甚深……徐用仪、联元、立山,均着即行正法,以昭炯戒。”(58册,119页)

注27 从张伯桢的年龄推算,他拜访过的应该是十三世达赖而不可能是六世达赖。1908年9月28日,(十三世)达赖喇嘛抵达北京。他一入直隶地界,朝廷就派大员前往保定迎接。各地方官对他特别优礼。所到之处,驻持名刹,香花供养,警护森严。抵京后,在其所安座的黄寺,王公亲贵,皆来致礼,每一出行,前呼后拥,轰动九城,气派颇为壮观。这里要感谢胡鸿保先生在此事上对我的提醒。

注28 张先生的外祖父徐蔚如,生于1860年,卒于1937年,名文蔚,字蔚如,号藏一,浙江海盐人。佛教居士。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议员,主编《浙江日报》。先后创立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校勘佛教经典近2000卷,刻有《华严搜玄记》《华严探玄记》《华严纲要》等。1935年起在天津功德林讲华严经,与南京杨仁山并称华严学大师。

注29 这里的叙述略有误。所谓“南张(謇)北周(学熙)”,一般是指张謇而非张之洞,北周则的确是指周学熙,而周缉之是周学熙的字。东至周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家族,周学熙之父周馥,清朝时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周学熙(1866—1947)为华北地区早期工业化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的实业集团奠定了京津唐地区近代工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