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块充满矛盾和差异的大陆(第9/13页)
1893年,廷巴克图被一支法国“部队”占领了。所谓的法国“部队”由一面法国海军军旗和6个白人组成,另有12个塞内加尔人随从。沙漠部落的抵抗未被瓦解,不久之后,他们便杀掉了大多数白人侵略者。一支200人组成的救援部队来为那支海军先遣队报仇,但也差点儿被全歼了。
当然,这仅仅是法国完全吞并苏丹前的一件事。苏丹中部的乍得湖周围地区也是一样的情况。这一地区更容易进入,因为贝努埃河只是尼日尔河的一条支流,流向是从东向西,比尼日尔河更适于航行。

刚果河与尼日尔河
乍得湖海拔约700英尺,湖水不深,很少超过20英尺,与大多数其他内海不同,它的湖水是淡水而非咸水。湖面随雨季而变化,但总体来说是逐渐变小,到下个世纪可能只剩下一个沼泽。一条内陆河注入乍得湖里。这条河名叫沙里河,它从距海洋1000英里处发源,又在离海1000英里处流到尽头,它的长度同莱茵河一样长。要想对非洲中部地区的大小比例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想上述概念是更为合适的。
乍得湖东面多山的瓦代地区正好介于尼罗河、刚果河和尼日尔河之间。这一地区政治上从属于法国,是法属刚果的一块行政区。法国的势力范围也以此为终点,因为该地区以东就是英属埃及苏丹,在古代被称作白尼罗国。
当英国人已着手勘测从好望角到开罗的道路,并正在犹豫是占领这块极具价值的战略地区,还是将其拱手让给其他国家时,苏丹东部还是一片平坦、开阔和奇异的沙漠。尼罗河不适于航行,沿河两岸也没有道路可通。这里居民的贫困和不幸令人难以置信,他们听任来自沙漠地区的坏人们摆布。从地理上看,这里没有丝毫价值,但政治上的潜在价值巨大。1874年,埃及总督将这一大片上万平方英里“名义上的埃及疆土”的行政权,委托给戈登托管,戈登我们在前面“中国”的章节提到过。戈登在苏丹待了6年,在一位机智的意大利助手罗莫洛·杰西(意大利军人和探险家——译者注)的帮助下,他完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粉碎了最后一个贩奴团伙,枪毙了那些团伙的头目,使1万多名男女获得解放,并让他们返回家园。
在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清教徒离开苏丹不久,苏丹古老的残暴统治和压迫又死灰复燃了,结果爆发了一场争取完全独立的运动,口号是“苏丹是苏丹人的苏丹,我们需要奴隶买卖”。起义的首领是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他自称为马赫迪,意思是“救世主”,能够正确引导真正的穆斯林信仰的道路。1883年,马赫迪征服了科尔多凡的奥贝德(此地现有铁路与开罗相连)。此后,他又在同一年消灭了由英国殖民地军官希克斯帕夏率领的一支1万人的埃及军队。希克斯本人是一名英国上校,在埃及总督的部队中服役。由于英国已于1882年宣布对埃及实行保护制度,因此马赫迪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危险的敌人了。
英国对殖民地统治很有经验,但也深知困难重重,不愿贸然做任何莽撞的冒险。这时,它劝告埃及政府暂时从苏丹撤出部队。戈登将军再度被派往喀土穆,组织埃及守军的撤退事宜。他刚到达喀土穆,马赫迪便挥师北上,把戈登及其手下困在了喀土穆。戈登发电紧急求援,格拉德斯通立即派出一支增援的远征军,但为时已晚,当这支援军离喀土穆尚有几天行程的时候,这座城市已被马赫迪的部队攻占,戈登被杀。这件事发生在1885年。同年6月,马赫迪去世。他的继任者成为苏丹的统治者。后来,1898年,基奇纳率领的英埃联军将他们逐出沙漠,收复了苏丹全境,重新控制了向南远至位于赤道的乌干达的整个地区。
为了改善当地土著人的生活条件,英国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修建公路、铁路,提供安全保障,消灭了各种疾病。通常,白人为黑人做这些事,如果他是个十足的傻瓜,他就指望黑人对他表示感谢。可是黑人的回报是,只要有机会便从背后朝白人开枪。对此,只要白人有过200年的殖民经验,就会明白这一点。
由亚历山大和开罗向南的铁路,如今又向西延伸至奥贝德,向东延伸至红海的苏丹港,将来如果苏伊士运河突然被某个敌国摧毁,英国还可以用这条由东向西穿过埃及的河谷地带并横跨努比亚沙漠的铁路来运送部队。
现在,我们再回到几年前,看看马赫迪发动的起义,这场起义对非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这与马赫迪本人及其要成为自己祖国的主人的野心勃勃却无半点儿联系。
马赫迪起义开始时,深入到南方的埃及军队被迫在中非地区寻找一处安身之地。那一地区当时还无人知晓。1858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在穿越这一地区时,发现了尼罗河的母亲湖——维多利亚湖,但阿尔伯特湖与维多利亚湖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仍是一片未知的土地。这支埃及部队由爱德华·施尼策尔博士(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以其土耳其头衔埃明帕夏著称)率领。喀土穆沦陷后,这支部队便失踪了,整个世界都十分好奇地想知道他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