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第3/3页)

可是,人们表露的是对生活的新向往,但无疑蕴藏着一股强大的暗流,那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满,是对权力无边的教会束缚人类理智进步的不满。

从薄伽丘到伊拉斯谟,大约经历了两个世纪。在这两个世纪中,抄写员和印刷商从来没有享受过清闲。除了教会自己出的那些书以外,在当时的重要著作中,几乎没有一本不曾间接地提到,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明被野蛮人入侵的混乱状态所取代、西方世界被置于无知僧侣监管之后的凄惨境地。

马基雅维利和罗伦佐·德·梅第奇这样的人对伦理学没有什么兴趣,他们都是很务实的人,要在一个现实世界中尽量生活得舒适些。他们表面上和教会和平相处,因为教会力量强大,组织又无孔不入,完全有能力对他们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参与任何改革的尝试,也不曾质疑过自己所处的社会制度。

但是,他们对过去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停地追求新的激情,还有他们不安分的思绪。人们从小就自以为“我知道”,而从这时人们开始自问:“我真的知道吗?”

这可比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和拉斐尔的画册,更值得后人纪念。

————————————————————

(1) 公元1415年7月在康斯坦茨广场以异端罪被用火刑烧死。他在烈火中向群众演说、唱诗,慷慨就义。胡斯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更大的反抗,终于发展成为波希米亚武装斗争,史称胡斯战争。

(2) 指约翰·胡斯。他曾就读于布拉格大学,后来在这所大学任神学讲师、哲学系主任。

(3) 这里指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谈》。

(4) 生于葡萄牙的西班牙航海家费迪南德·麦哲伦,于公元1519年9月率领5艘船进行环球航行。在公元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时,仅剩的1艘船就是维多利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