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义工(第2/12页)

也有来者坐了一整天,大呼过瘾感慨超值。也有客官交钱时嫌贵,说超市里一瓶酒才卖三元钱。我说:那您去超市里喝吧,让收银员唱歌给你听……

他们笑着走了,两天后过来道歉:抱歉哈,去了古城其他酒吧,才知道此地运营成本高,酒价平均是五六十元一瓶,而且还要半打一打地买。

他们在小屋里重新坐下:为表歉意,给我们先来一打。

不卖!

说好了的40元一瓶酒可以坐一天,你一次要那么多干吗?

要喝就一瓶一瓶地喝,大冰的小屋再小也是丽江五百强企业,任你是谁,规矩不能坏。

给你们一人一瓶酒,自己起开,乖乖坐着好好听歌,慢点儿喝,不然打哭你信不信?

还有一点变了。

收容原创歌手的原则升级了一点儿:依旧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喝酒自己拿,但只要有缘留下驻唱歇脚的,不管是半个月还是半年,都开始发工钱。

是的,都是义工,义工凭什么就不给人家发工钱?小屋里没有免费劳动力,这里的义工的“义”,不是义务而是义气。

若干年来,小屋收留过数以百计的歌手。

和情怀无关,只想让那些缺乏生存技能的孩子多一个屋顶来挡风避雨。12平方米的小酒吧,最多的时候同时养着11个歌手,最高的时候工钱每月五位数。

管我挣多少,挣多少我发多少我乐意。

我就这样,我还不止这样。

你来打我呀你来啊你来啊。

凭什么一个底层歌手只能住地下室、吃着方便面、苦大仇深才能写出好歌来?他小众,他就活该饿着?

小屋想让他们既能吃饱了饭,又能写歌。

凭什么一个歌手只能放低姿态、放低尊严才能有机会靠音乐吃上饭?

在小屋里,歌手最大,任何客人只要影响了歌手唱歌,立马撵出去。

这些歌手未必都是有天分的,也未必都是技术全面的,但音乐有门槛吗?有及格线吗?既然喜欢,他们为什么无权利去追求?

喜不喜欢,有没有权利去喜欢,和出身无关,和天分也无关。

每个人都有一首惊世骇俗的歌在等着他,只不过找到这首歌,需要米饭和时间。

我也穷过的,也曾一度是个流浪画师、流浪歌手、电视台里打杂跑腿的小剧务。我也曾因为不想放下尊严而被人扇过耳光,踹过琴盒,打断过肋骨,盒饭扣了一脸。

我比谁都知道缺乏机会、缺乏资源会让一个人多么无奈地搁置自己的理想,所以,收留每一个长期歌手时,小屋都要求他们答应两个条件:

1.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不要怕嘲笑,不要轻易放弃创作,能做到就留下,没信心就拜拜。

2.出世与入世的平衡方为王道,永远不要远离生活。

不要因为自己搞艺术就盲目鄙视金钱,再高大上的精神追求也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靠本事吃饭不丢人,留下就认真工作,一边等理想慢慢清晰,一边好好挣钱。

能做到就留下,没信心就拜拜。

小屋并未承载什么伟大的情怀,也没想培养什么民谣大师,只是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是的那个样子而已。

人来人往,留下或拜拜,聚合离散,如是许多年……

当真是命运善嫉,有一天忽然发现小屋离倒闭不远了。

没错,倒闭。

并非经营不善,我也并非受之坦然。

(二)

他是进入倒闭倒计时前,小屋收留的最后一个义工歌手。

2016年年初,大冰的小屋,夜半时分。

街头方静,人群未散,棺材板上的风花雪月还未卖完。

他盘腿坐在卡垫上,十指修长,吉他横抱,叮叮咚咚地拨弹。隔着水汽模糊的小玻璃窗往里瞧,一片昏黄一抹白,油画中才有的那种古典白衣少年。

从没见过这么爱笑的大男孩。

不笑不说话,一笑闪闪发光一排牙,高露洁广告一样。

半旧的衬衫,衣领雪白袖口也雪白。利落的圆寸,冷不丁地侧面看,我×,匆匆那年彭于晏。

男孩叫果子。什么果?开心果,他自己说的。

老木门吱吱嘎嘎推开,新来的客人们在门口拥成一坨,一个个腼腆地探着头,打量着满坑满谷的人:哎呀满了呀,没有座位了……

果子抱着吉他,笑嘻嘻地招呼:坐嘛,挤一哈(下)嘛,挤一挤又不得(四川方言,不会)怀孕。

这么清秀的男孩,说的却是花椒普通话,煞是好玩。

川人惯摆龙门阵,言语间自有独到的幽默,他自己微笑而已,周遭的人反倒笑成马。

还没完,他一本正经地拨弄起吉他,用川普唱道:周末午夜别徘徊,快到大冰的小屋来,收留流浪的小孩,啤酒一瓶40块,与我一起开怀……

新客人们嘻嘻哈哈挤进来,打着拍子跟着和:……寂寞午夜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