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鲜鱼巷

出了养荣堂的大门,杨继宗觉得有个人影一晃,倏然不见,定睛四下望望,却并不见可疑的迹象,才暗笑自己是过分警觉了。

这边杨二已经在紧肚带,解缰绳,备马准备回转了,杨继宗却突然看到南边大街上来了一人有些眼熟,再细看,可不正是昨日在马解场子里吹唢呐的色目汉子。他让杨二先不急着备马,又见那色目汉子旁边还跟着一乘小轿,只两个人抬着,轻飘飘的没有多少分量,转身却进了路东的一条街巷。

杨继宗觉得有些怪异,招呼了杨二一声就急忙跟了过去。

那条街巷又直又长,两侧都是各式商铺,路边又有许多摊贩,街上行人走马,轻车软轿,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杨继宗不敢怠慢,隔了三四十步的距离紧紧跟着,在行人中倒也不显得突兀。不一会儿,杨二也赶了过来。

又走了不远,那乘轿子朝左手北边一拐,又进了一条小胡同。杨继宗赶紧加快脚步,到了那胡同口才见那顶轿子已经转头回来了,只不见那色目汉子,轿也空了。杨继宗知道那轿里的人一定是在这儿下去进了院子,却也不好问那轿夫,所幸这是条不大的死胡同,里面只有三四个门洞,按时间推算,轿中人进的应该是最里面朝南开的那座大门。

杨继宗一时没想出要如何行事,见那胡同口正有一个卖大锅马肉的小摊,就凑了过去。

小摊的前面放着一口大锅,里面的卤水半开不开,煮着许多切成半大块的马肉。大锅周围放了几条长凳,却没人坐,吃肉的人都是一只脚踏在长凳上,用手里的加长竹筷子直接去锅里夹肉。有的要上一个大饼接着,有的就直接把肉块往嘴里放,烫得“吸溜吸溜”直哈气。杨继宗那身打扮与这里的气氛很不协调,他却不顾,也把一只脚踩在长凳上,从筷笼里拿了一双筷子,就夹肉来吃。杨二只在一边站着看,反正他对这位主人的非常做派也早习惯了。

杨继宗这时才来得及细看这条街巷,发现这里真是异常热闹。原本街两边各色商铺就多,路两边又有许多卖年货的摊贩,有卖粮,卖肉,卖冻鱼、冻虾、萝卜、白菜的,有卖绸缎、布匹、估衣、鞋帽的,还有大量应时的年货,手写的春联、福字,版印的门神、灶王马子,还有小孩们玩的纸灯笼,姑娘插头的“闹嚷嚷”[17]……就在卖马肉摊子的东边,胡同口的另一角,是个卖烟花爆竹的的摊子,此时突然点起了一挂百响的鞭炮,立时“噼噼啪啪”,烟气弥漫。

直到这挂鞭放完了,烟气将要散尽,杨继宗才对卖马肉的小贩道:“这里虽是城外,却要比城里面热闹多了!”

那摊主一面照看着肉锅,一面在一个笸箩里摆弄着一些油唧唧的铜钱。杨继宗细看才弄明白,他其实是在给周围各位吃马肉的计数,你捞一块,他就放一枚铜钱,以便最后吃完收账。因生意熟络,那摊主并不介意与人搭话,见这位客人显然是位贵公子,更不敢怠慢:

“看来公子并非京城人。那城里面又有皇宫又有衙门,管制多,是非也多,自来就不如城门外关厢地带热闹,而九门之中又唯有这丽正门外才是京师第一热闹之地。”

“那请问这条街叫什么街?”

“这里叫个鲜鱼巷。因为离河不远,听说早年是个鱼市。但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已经不只是卖鱼,五行八作什么买卖都有。听人说,京师里十停买卖就有三四停在这鲜鱼巷中,从丽正门外到哈德门外四里长的一条街上,倒有四五百家商铺。现在正是年根儿,比平时又热闹了许多。”

杨继宗正想打探一下胡同里那几户的情况,便又问道:“那想来这些小胡同里住的,也尽是附近商家了?”

那摊主道:“当年临街也有一些住户,不是自己改成铺面营生,就是被商家高价买了,现在竟然没有一户临街的房舍不是铺面,里面的院子大多也是这些商家住了。”

说着他一指左手边这个胡同道:“这个小胡同我们管它叫蜈蚣腿儿三条,三个院子的主人全不是此地人。东边院子是江南人,贩卖绸缎,在丽正门大街上有个大铺面。北边院子专从口外贩皮货,并没有铺面,就在院里直接与人大宗经营。”

杨继宗心想,就是这个了,也没有再细听西边院子的情况,连忙问道:“我正想置办几件大毛的衣裳,能不能直接到那里买卖呀?”

摊主说:“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公子不妨直接上门问问。呵呵呵,我的小摊虽然就在这胡同口,但贫富悬殊,从来没和里面的人打过招呼,他们也没照顾过我这小生意。”

杨继宗还想再问问刚才那小轿,旁边的爆竹摊却又点起一挂鞭来,声音震耳,连互相说话也听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