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第2/2页)

“中心”,是帕慕克诺顿演讲最后一节的题目,也是他六次演讲一直致力探寻的核心问题。对于很多从小就被迫在语文课上提炼中心思想、在政治课上背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小说家,“中心”这个词,似乎和“真理”、“本质”一样,既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塞壬女妖,暗中却又时刻在自觉不自觉地向它靠拢。杜威以来的西方思想家呼唤用艺术和文学作为新的救赎,以替代宗教和形而上学,但假如他们有机会浏览一下当代中国的小说,或许就会对这样的呼唤不再那么充满信心,因为在这里,无论年老的小说家还是年轻的小说家,他们大多数依旧是某种宗教或形而上学的狂热信徒,在从集体主义的迷狂中摆脱之后,他们转身开始信赖个人主义,而他们迫切需要表达和向读者揭示的中心,是他们自己,小说之于他们,是一面随身携带的哈哈镜,将他们渺小而孱弱的肉身放大,将世界缩小。

但帕慕克所说的“中心”与此无关。那些宣布小说已死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小说并非某种以文本形式来表达自我见解和揭示世界奥秘的天真工具,而是一场有关自我创造和自我追寻的没有终点的感伤旅程。这旅程为严肃的小说家和读者所共同拥有,无论在写作中还是阅读中,他们都不仅是在努力传达或印证其个人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通过无数他人的眼睛观看世界,并借助这无数的眼睛来审视自己和自己正在进行的创作。在这样的写作和阅读过程中,一个人尝试把从来不曾在一起的两样东西并置一处,由此懂得生活并非只有自己想象的那一种形状,同时,他也慢慢懂得,生活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因为它可以被人们的决定所影响。有一些瞬间,置身于小说丛林中的他会感觉自己正在被一束来自高处的奇异而深沉的光照亮,光源尽管模糊难定,但却照亮整座森林,而他自己也得以在这样的光中慢慢地改变。这样的光,帕慕克称之为小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