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四 · 槐 西 杂 志 四(第3/41页)

召陵之役:周时齐楚之间的一次战役。公元前656年,当时楚国国力日益强盛,楚王自立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楚国以郑国为跳板技击邻国,徐图北进称霸中原,不断挑战齐国的霸主地位。这年管仲建议齐桓公以周天子名义号召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组成联军假借“伐蔡”为名,欲偷袭楚国,治楚僭称王号之罪,实则是借诸侯之力削弱楚国,维护齐国霸主地位。不料偷袭计划遭齐桓公亲信竖刁泄露,联军到达楚国边境即遭遇楚国使臣屈完,双方谈判。管仲建议齐桓公不责楚国僭称王号,只责其不贡苞茅。苞茅是南方的一种茅草,又叫菁茅,周时主要用于滤酒祭祀。屈完代楚成王承认苞茅之罪,回复后承诺向周贡奉,双方签订盟约、罢兵言和。此次战役齐国虽未重挫楚国,却也阻绕了楚国称霸中原的步伐。

淮西、符离:淮西,史称“淮西兵变”。绍兴七年(1137)八月,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裹胁全军四万馀人,并百姓十馀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兵变不仅使南宋对金人和伪齐的军事前沿突然处于防卫空虚的状态,而且成为后来南宋对金人战略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致使南宋方面失去了一次收复故土的机会。符离,史称“符离之败”。南宋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五月,宋军渡淮北伐,于符离(今安徽宿州北)被金军击溃的战事。

译文

李云举说:东光县有个烟熏捉狐的人,常年带着火石、猎网,来往于坟地墓穴之间。一天晚上,正当他躲藏着观察时,只见一个头戴方巾、身穿士子衣裳的人,从一座坟顶冒出来,发出䰰苦侯反。《说文》说:“䰰:鬼叫的声音。”的叫声,大群狐狸从四面云集而来,围绕着这个人藏身的树丛,狰狞恐怖地号叫,一齐大呼抓住这个恶人,煮熟了做肉干吃。熏狐人无路可逃,只好爬上一棵很高的树。戴方巾的人指挥着群狐,让它们把树锯倒。随即听见锯树声“訇訇”地响起来。熏狐人又怕又急,俯身向下号叫道:“如果承蒙你们放了我,再也不敢到这里来了。”狐狸们根本不理睬他,锯树声更加急促。熏狐人再三哀求,那个戴方巾的才说:“果真如此,你必须先起誓。”熏狐人发完誓,鬼、狐狸们都不见踪影了。这个鬼和这些狐精都称得上是善于了事的了。

一般说来,如果没完没了地侵扰,就会逼得人不得不铤而走险,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了。以这群狐精的力量,杀死一个人原本不是件难事;然而杀一个人容易,杀了一个人却激起更多人的愤怒,非闹到焚巢掘穴不可。所以,群狐仅仅让那个人知道害怕就放了他,姑且和解了事,就能防止后患了。有力量的人不用尽气力,就能蓄养自己的威力;要征服人先让人容易顺从,就能使之归顺。齐楚召陵之战时,齐国不追究楚国僭越天子,却只责怪楚国贡献苞茅太迟,这就让楚国容易接受;屈完签订盟约之后,齐军当即撤回,不用尽军力,为的是蓄养军威。道学家谈论起《春秋》来,动不动就说,齐桓公只满足于获得小利。难道楚国当时不知道依靠方城之固、汉水之利,拼死一战吗?这样拼死一战而不能胜,天下还有可为之事吗?南宋淮西军的叛乱,符离一战宋军的惨败,是我从史书中找到的明证。

族弟继先,尝宿广宁门内友人家。夜大风雨,有雷火自屋山近房脊之墙谓之屋山,以形似山也。范石湖诗屡用之。穿过,如电光一掣然,墙栋皆摇。次日,视其处,东西壁各一小窦如钱大,盖雷神逐精魅,贯而透也。

凡击人之雷,从天而下;击怪之雷,则多横飞,以遁逃追捕故耳。若寻常之雷,则地气郁积,奋而上出。余在福宁度岭,曾于山巅见云中之雷;在淮镇遇雨,曾于旷野见出地之雷,皆如烟气上冲,直至天半,其端火光一爆,即訇然有声,与铳炮之发无异。然皆在无人之地,其有人之地,则从无此事。或曰:“天心仁爱,恐触之者死。”语殊未然。人为三才之中,人之聚处,则天地气通,通则弗郁,安得有雷乎?塞外苦寒之地,耕种牧养,渐成墟落,则地气渐温,亦此义耳。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