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看破(第4/10页)

虽然面向三角地的半边树冠上没有撒石灰粉,颜色依旧浓绿,足以作为另半边撒了石灰粉树冠的遮掩。但是蔡复庆却能看出树冠整体颜色变得淡了,这就是他所谓的“树色泛淡”。

而被刮带到的小树还有一个作用,在它们顶部的枝梢上还系着一根绣花丝线,这绣花丝线的另一头牵到街旁两户人家的烟囱口。在烟囱口有六指预先点好的两束散香,而点好的香只有放在烟囱口才是合理的,别人都会以为是冒出的炊烟。一旦小树树冠猛然倾斜后,绣花丝线就能将散香带出烟囱口,上百支的散香会撒落得满地都是。

而此刻六指已然从藏身处出来,闭眼按计算好的步数从轿子旁跑过,边跑他会边将手中一只皮囊中的火油挤射向红顶大轿。火油会射在轿子上,也会顺着轿门、轿窗被砸出的间隙射到轿子里。当然,肯定还会有火油是洒落在地面上的,那样只需要上百支散香中的一支,就能将火油点燃,将轿子点燃,将暂时困在轿子里出不来的李景遂点燃。

蔡复庆虽然看不见那根绣花丝线,但他却能看出烟囱中飘出的烟和平常不一样,这就是他所说的“炊烟散缕”。对于这条并不经常走的街道,走也不一定在这个时间走,能发现到炊烟的异常,那不仅仅是靠细致的观察力,而且还要靠惊人的记忆力。

一幕幕仿佛都在齐君元眼前展现,他暗叹这个刺局的设置真是妙到毫巅,可以说是个刺局的经典。从最初的计算到保证能奏效的布设,再到抓住准确时机启动,以及刺客自己只有瞬间机会的出手。另外还牵涉隐蔽性、合理性等因素,齐君元掂量这些就连自己也不一定能够把握好。

但就是这样一个绝妙的刺局却被齐王手下的十目佛爷直接看破了,连启动的机会都不曾有。这个十目佛爷不除,刺杀齐王便不可能成功。而更大的问题是十目佛爷既然能看出刺杀齐王的绝妙刺局,那么又有什么杀技可以对他奏效呢?

齐君元回到长干寺后,那几个人问他这一天在外面查探的情况如何。齐君元其他话都没有说,只狠狠地下了个定论:“要刺齐王,必先杀十目佛爷。”

金陵城中小小杀局便如此惊心动魄,那么蜀国与大周的军事对抗就更是风云变幻,后情难卜了。

赵匡胤带领前营轻骑马队从骆谷快速进入了蜀境后,迂回至凤州以南。然后开始对凤州实施外围封锁,将通往凤州的各处路径全部隔断。随后周世宗柴荣带领甘东、陕南两道大营由宝鸡南、渭水源直入蜀境,围困凤州。

但是情况并未能像赵匡胤最初献策“游龙吞珠”时预料的一样。凤州还未曾围住,蜀军已经连调两路人马前来救援,进逼速度极快。特别是保宁节度使李廷圭那一路,连突赵匡胤禁军前营几道阻挡。现在这一队人马已经接近秦州扎营,其意应该是要与秦州守军呈掎角之势相互呼应。然后以扎营处为立足之基,步步为营地往凤州、成州慢慢逼近。而凤州城中的官兵也未如想象中被周军大势吓住,他们甚是强悍,攻防调度极为有方。当然,如果依靠王昭远调至凤城的亲信镇守使王威远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样的。这全凭得到周军侵入军情并及时赶到凤州的威武节度使王环、监军赵延溥主持,这才能够拒周军而不溃。

另外还有一个未曾预料到的事情,那就是青云寨一直都未能拿下。虽然石守信、王审琦已经兵合一处,有九千禁军之众,再加上赵匡义带着虎豹队也赶了过去,但到现在为止双方一直是处于僵持状态。一则青云寨山高道险,再则这是会扼死蜀国的一个咽喉,所以蜀军不惜一切代价严防死守。即便禁军全是精锐之士,即便虎豹队是精锐中的精锐,也始终未能打开突破口。而这一个寨口不能拿下的话,东西川就可以快速往秦、凤、成、阶四州快速调兵,迎击周军。

面对种种未曾预料到的情况,周世宗和赵匡胤决定改变原来的战略计划。“游龙吞珠”没有错,错就错在吞珠之前应该将护住珠子的蚌壳打碎。所以他们决定先放弃围困凤州,转而分兵三路,一路由甘东道大将军王景带兵进逼秦州,与李廷圭直接对敌。一路由周世宗和赵匡胤亲自带领,迎战从成都赶来的赵季札部。还有一队由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韩通带领,前往青云寨增援,务必要将此隘口扼住。韩通临走时周世宗还提醒了他一句:“如果青云寨实在拿不下,可设法绕过,直接抢夺再上一级的隘口,连同青云寨一同扼死。”

所有战略确定以后,大周军队立刻拔营而动,迅速按自己的任务移动、部署。而蜀军却没能看懂周军这样的突然变化,甚至部分周军是往哪里移动的他们都没有摸清。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吃了不少亏,就如同一个试图破解刺局的人却并未完全了解刺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