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看破(第3/10页)

金陵城中这两天都在议论刺客的事情,所谓的平静只是官府的反应,老百姓中却是传播得非常热闹。所以齐君元只是在几个茶馆酒肆前面驻足了一小会儿,就听到了不少真真假假的信息。

刺客在三角地布设的刺局是齐王手下十目佛爷看破;刺客逃遁后是被韩熙载府中伎妾王屋山所杀。这两个信息是所有议论中完全肯定的。也正因为这两个信息,齐君元决定去看一下六指的尸体,还有六指布局的三角地。

局看透

六指的尸体就摆放在江宁府衙门口,衙门的目的是要老百姓看看有没有认识这具尸体的。因为有了这具尸体平时老百姓不大敢靠近的府衙门口变得非常热闹,围观的人群一拨一拨的。

齐君元敢混在人群中来看六指的尸体,是因为这里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刺客被杀,那么刺客如果真有同伴的话肯定会逃得远远的,就算不逃也不会主动冒险跑到衙门口来看尸体。对于这种道理的认同,不管是一般的刺客还是官府的人都是如此。

六指是离恨谷中的刺客高手,被一个伎妾所杀是件很难让人相信的事情。但事实上六指也确实没有死在当场,而是从对方手下逃脱,而且一路奔逃了很远。这一切都说明对手给六指留下的伤口虽然必死,但只能让生命慢慢流逝。可是六指死在自己面前却是很突然,本来还能说话的,并且越说越清楚,怎么突然间就断了气?

六指的尸体就在那里,齐君元躲在人群中远远地看了下伤口。那伤口虽然丑陋而可怕,但他可以确定,像六指那样一直用手按住伤口,最后应该是由于失血太多、气息变弱而慢慢昏迷死去,突然断气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人在暗中使了手段,而这只有当时架扶住他的范啸天和哑巴才能办到。

自己当时是在问六指谁带给他的“一叶秋”,如果使手段让他立死只有可能是为了阻止六指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带给六指“一叶秋”指令,让他立刻对齐王实施刺局的是范啸天和哑巴中的一个。可是他们又是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随后齐君元去了三角地,这地方倒是和平常一样。其实就算有些什么不同,一般人也看不出来,更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改变。所以六指做的那些很难觉察的设置依旧被保留着。

说实话,这个地方和躺着六指尸体的衙门口不一样。因为一个刺局未能成功,做刺局的刺客很有可能在就近的范围内给同伴留下什么记号和提示,甚至以某种特殊形式传递一些信息。所以有经验的捕快和护卫高手会在这种地方严密布控,等待可能出现的刺客同伴。

齐君元知道自己到这地方是在冒险,所以不但反复查看了周边可能暗布下兜子的关节之处,他还特别选择了几条可以随时应变逃遁的方式和途径。再有,他还特意观察了这条街上来往最多的是香烛工坊的工匠,然后顺手牵羊偷来一套工匠的装束,换好之后趁着中午各家工坊上工的时候走进了三角地。

只需要慢慢地从那段街上走过,齐君元便可以将六指做下的所有布置都辨看出来。于是他惊骇了,不仅是因为六指布局的精妙,更是因为看破布局的人辨查能力之强。

六指之前肯定是仔细观察过齐王红顶大轿的构造特点,所以他采用的是“砸顶闷烧”的刺局。

三角地祠堂前有一根幡杆,六指在其双石夹状的顶部位置用指间刀给幡杆划了半圈切口。六指全都算好了,当齐王的轿子到达三角地这一头的街口时,幡杆倒下,那幡斗正好可以砸在红顶大轿的轿顶上。而幡杆与旁廊柱之间原来就有的一根晒东西的绳子正好可以作为拉断幡杆的启器(刺行中将一种布局启动的物、人、动物都叫启器。这就和坎子家的机栝、扳机一样)。

齐王的轿子虽然内有钢制护板、护网,包括四角立柱都有可能是特别加固的,但是就观察到的轿子重量来看,这些材料都不会太粗大。在幡斗当头重重一击之下,立柱和板材肯定会产生向内或向外的偏斜。而一旦产生偏斜,轿门和轿窗的关闭就无法合缝了,肯定会出现很大的间隙。另外轿子变形之后,里边的鲁班锁也会变形打不开,齐王就会暂时被困在轿子里了。

但是幡杆被划切了半圈的切口后,其微微的颤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偏向于未曾切开的一半。蔡复庆虽然看不出幡杆上的细密切口,但他却能看到幡杆的颤动变化,这就是他所辨出的“幡杆半颤”。 

而晒衣服的绳子除了可以作为拉断幡杆启器外,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幡杆倒下时可以刮带到路边两棵树干细小但叶冠极大的常青小树。小树背向三角地的半边叶冠,所有叶片上都被六指均匀地撒了一层薄薄的石灰粉。绳子带动小树,树冠猛然倾倒,石灰粉立刻就会撒落弥漫开来。这样就能让所有护卫眼不能睁,而且不敢乱动,生怕伤了自己人。而已经度算好步数的六指则可以闭目而行,快速从轿子旁边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