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客来闲聊客去眠(第5/16页)

官字两个口,全凭一张嘴,拿了一个空爵位后,好的没有,坏事一箩筐,进贡纳税等等琐事接踵而来,只怕要永无宁日了。老陈低声问道:「王大夫,这回……这回魏岛主拿到的是什么爵号?」王魁耸了耸肩,道:「官场的事,我不大清楚,八成是个新安伯、乐平伯吧。」公侯伯子男,听得赐位还不及关内侯,众船夫都是喔了一声,有些不以为然。崔轩亮听着听,忽道:「我听叔叔提过,当年若非魏叔叔年纪太轻,他早已是『奉天靖难宣力武臣』了,对么?」乍闻本朝三大功等之名,王魁不由哦了一声,道:「怎么?你小小年纪,居然也听过特功?」崔轩亮傲然道:「我当然知道啦。先父是永乐名将,曾随先皇远征蒙古。我岂会不知本朝功等之名?」「奉天靖难宣力武臣」、「奉天翊运推诚武臣」、「开国辅运推诚武臣」,这便是本朝三大特功。其中「奉天翊运推诚武臣」,专赏承平时期救驾有功者,虽说是太平极品,可要与「开国特功」相比,却又差了偌大一级。

「开国辅运推诚武臣」,这是本朝最高特功,受封者如濠州徐天德、怀远常伯仁、定远沐文英等人,全都打过蒙古,参加过开国之战。这批人坐拥「神将」之名,生前加封国公,死后追赠为王,如中山王、开平王、云南王……合称「勋臣六王」,创下本朝异姓为王的先例。

若想拿到「开国特功」,不只要有本事,还得生对时辰,唯独生在反元圣战之时,追随了太祖开天辟地,方有这等功劳。否则一个人本领再大,也是可遇不可求。只是一个人若是错过了开国之战,那也不必惶恐,因为下头还有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等着后人立功勋。

南京决战北京,世称「靖难大决战」。在这场战争里立功的人,自也有其独门功等,那便是「奉天靖难宣力武臣」。专赏靖难内战有功的燕山大将,如朱能、张玉、丘福等人,这批人生前均封国公,死后虽未追赠为王,子孙却都享有俸禄千石,地位比之开国元勋,可说是不遑多让了。

王魁遥想史事,道:「真说起来,令尊与魏宽都给委屈了。他俩自追随永乐帝以来,不知立了多少汗马功劳,可毕竟年纪轻,又没有武举出身,到了靖难结束后,一旦封赏时按资排辈,便要吃上大亏了。」

崔轩亮怔怔发呆,眼见小狮子从旁走过,便一把抱住了牠,搂在怀里抚摸。听他低声道:「我听叔叔说过,他们那代人最是倒霉。小时候天下大乱,蒙古人把爷爷奶奶都杀了,他们没饭吃、没书念,走投无路下,便只能投靠义军,给他们烧饭打杂。可长大后肚子里没学问,不管如何努力,一辈子都难翻身。」不孤子叹道:「你叔叔那代人叫做『难童』,又称『开国孤儿』,说得便是至正年间出生的孩子。他们受战乱所苦,多半没爹没娘、无依无靠,乃是天下最苦的一群人。当年义军要冲锋陷阵,总是让这批难童打头阵,反正无亲无故的,死了也没人觉得可惜。」

老陈、老林等人听着说话,一时自伤身世,眼眶径自红了。王魁接口道:「没错。这批孩子要是早生十年,抑或晚生十年,际遇都是大不相同。就拿我和不孤老道来说吧,咱俩今年七十好几,当年义军举兵时也有二十来岁了,那时咱俩书读了、武功也练了,虽然天下大乱,却没给耽误到什么,只管逃到深山里避祸,乐个清闲。待得天下太平,百废待举了,咱们便也从山里冒出头来,等着抢占大位啦。」不孤子脸上一红,忙道:「什么抢占大位,说得这般难听?」王魁皱眉道:「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哪,就拿你们点苍山来说吧,当年与鞑子大战,多少前辈死于战火?若非位子给清空了,蜀中无大将,哪里轮得到你这廖化做先锋?」

听得师父改名换姓,点苍七小雄便又哈哈欢笑:「好啊!师父有长进了!可以替关老爷牵马了!」不孤子又羞又恼,便又把徒儿们轰走了。只在那儿扒面挠腮,苦笑不已。

崔轩亮低声道:「王大夫,这般说来,我那些父执辈还真可怜,对么?」王魁叹道:「那是当然了。这批『难童』都是行伍出身的兵卒,他们小时候跟着开国元勋,只因年纪小、学问差,什么都要按资排辈,自是屎也吃不到热的。可轮到他们年纪大了、辈分有了,学问多了,永乐帝偏又两腿一伸,一命呜呼去也,这便轮到白璧暇那帮小鬼出头了,这会儿『开国孤儿』便又显得年岁太老,冥顽不灵,只能给人硬生生轰出朝廷了。」

当年天下大乱,最可怜的便是这批「难童」,他们出生于至正末年,年岁幼小,受的战乱荼毒也最深。那时他们离乡背井,没了父母照顾,便只能投身军旅,给人当成小兵小卒使唤,一辈子出不了头。反观白璧暇这批人,却因晚生了十五年,际遇便大大不同,这批人生于洪武年间,打小爹疼娘爱,衣食无虞,素有「太平公子」之称。如今在隆庆皇帝的带领下,已然全体爬上高位,反倒把「开国孤儿」扫地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