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8/28页)

“是的,现在罗老夫子正在帅府草拟分配的事宜,等他作成计划后,请下兵符,立作布达,就可以叫他们领着人前往调戍的地方去报到。”

“督帅行事干净俐落,且有鬼神莫测之机。”

“哈哈……李公子,本爵是行伍出身,一生都在戎马中虚度,别的没有学会,只把握住一个原则──兵贵神速,既然决定了要怎么做,就得预着先鞭!”

神色已掩不住他得意之情,李益这才道:“督帅,这件事可做得太鲁莽了,易戍之举是两边对调的,你安排好了,对方还没有安排好呀。”

史仲义不禁一怔,也发觉自己的语病忙加掩饰道:“本爵还以为李公子早就把那边说好了的。”

李益道:“再晚要到甘肃等郡去,一定要经过凉州,督帅这儿是第一站,怎么能先到那边去呢?再说易戍之举,也是以凉州为主,贵部调动最大,自然要等督帅这边协商好了,方可以进行其它几个部。”

史仲义有点不好意思地道:“本爵没想到这点,因为六卫即将中有人不太愿意,本爵这费尽了口舌,说得他们点头后,唯恐夜长梦多,立刻就叫他们来了。”

他笑了一笑又道:“不过也没有关系,先由本部安排好了连同兵符直接把人开往各郡,使事情也办得顺利些,那几个恐怕还会有点意见,等他们见到本部的兵员已开了去,纵然有异也不敢表示。”

“督帅这么做,对高公太支持了。”

史仲义装出一副慨然之态道:“本府旧佳节帅卢公是我的上宪恩相,而高尚书的尊翁是我的受业师尊。我之所有今日,全赖先师的教诲与卢公与高尚书二人所命,仲义怎敢不力疾以报。”话说得好听,态度更是感动人了,小红已受感动了,李益却淡淡地笑道:“督帅,这一次调戍,其余四郡只是部分更动,凉州却是全数更易了,假如照督帅的计划,一下子把人全遣走了,即使事情顺利,就最近的甘州,新遣戍卒也得在一个月之后才能到达,难道凉州这一个月就唱空城计吗?”

史仲义这才想到自己闹了个大笑话,脸上红红地道:“这……是下官为了报效忠心切,故虑未及此。”

李益脸色一庄道:“督帅!如此重大的问题,你会没考虑到而贸然行动吗?我虽是个文人,不解用兵,也不会说出这种荒唐计划的,督帅难道连我都不如了?假如督帅真是那样的人,又岂能成为朝廷重寄,而戍守一方呢?”

史仲义一怔后,神色也就不好看了:“李公子,本帅贤愚,自有朝廷定夺,公子不妨将本帅的言行归告高尚书,参奏劾换好了!本帅却不必听你的这些。”

他已经怫然站起,李益笑道:“督帅你果敢有为,高尚书及家岳曾言之再三,李益相信督帅绝非泛泛之辈,刚才所以说出那番话,是督帅对易戍之策,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过,你听了那个方案后,就立意反对了,你离开四天,不是去与贵部协议易戍,而是去商讨如何推翻这个计划,现在已经有了结果,才用那番话来敷衍我。”

史仲义又是一怔,他开始感觉到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了,起立的身子又坐下来:“李公子说得对,易戍之举,立意虽佳,但实行起来会有许多困难……”

李益道:“但困难不应该出现在凉州,节镇跋扈,桀然抗命已不是一朝一夕之患,朝廷这个方策决心,督帅能够继续家岳而长凉州,朝廷深感欣慰,所以才把易戍之策,第一个就告知督帅,希望督就是为了分散他们的兵力,使军权逐渐集中于朝廷,督帅受学于高老大人门下时,就已经明白朝廷的帅能全力支持的。”

语气越来越重,使得史仲义的不安更深,长长一揖道:“李公子说的是,但是公子不明白边塞的情形,胡人静极思动,隐有不臣之意,最近是集结塞上……”

李益笑道:“我知道,昨天我还夜访凉州府卫郎将王慕和副帅的城堡。”

“王慕和副帅的城堡?王慕和自称为副帅?”

“没有!这是卢安告诉我的,他说一般习惯上都是以府卫郎将为节度使留后,督帅也是由这个职位上升的。”

史仲义开心地笑口道:“但是王慕和不可能,他那个人不是将帅之才,又娶了个回部女王为妻,就更没有资格了,瓦剌部在突厥也是个小族,如果不是嫁了王慕和,得到大唐的支持,那一族早就并吞了,而朝廷同意王慕和这样做,则是利用瓦剌部的关系,深入了解胡人的动静,他的年岁比本帅还大上了近二十岁,因为本帅尚未觅妥留后人选,才让他居于府卫郎将以为缓冲。”

李益微笑道:“督帅好算计,听说令郎今年已经十五岁,王慕和如果能干个十年,令郎就可以起来接替他了,那时才名符其实的副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