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2/14页)

然而,崔托格却公开宣布,他们对北方不感兴趣。根据王家法理学者的看法,现行的法律是相互作用的,既然柯维尔对王室不承担义务,王室也无需向柯维尔提供援助。尤其柯维尔也从未请求过援助。

与此同时,经历战争的多次洗礼之后,柯维尔和波维斯变得越来越强大,只是明白这事的人寥寥无几。国力提升最明显的征兆,便是出口贸易额越来越多。过去数十年里,人们总说“柯维尔唯一的财富便是沙子和海水”,但等到食盐工厂出现之后,这句玩笑便不再是玩笑了:柯维尔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玻璃与食盐市场。

尽管数以万计的人开始使用印有柯维尔工厂标志的玻璃容器,又用波维斯生产的食盐给汤调味,但在人们的印象中,那里仍是个偏僻、遥远、环境恶劣又充满敌意的国度。

在瑞达尼亚和科德温,有人会用“滚去波维斯或柯维尔”替代“下地狱吧”。师傅会对不听话的学徒说:“如果你不喜欢我,就滚去柯维尔吧,没人拦着你。”教授会这样训斥不守规矩的学生:“别把柯维尔的礼节搬到这儿来!”农民的儿子批评祖辈的犁地和休耕制度时,往往也会遭到回击:“你这么有本事,干吗不去波维斯啊?”

总之,谁不喜欢传统,谁就可以滚去柯维尔和波维斯,反正没人拦着你。

这些话听多了,人们渐渐意识到,通往柯维尔和波维斯的道路确实畅通无阻。于是,第二拨前往北方的移民潮开始了。跟前一次一样,这次的移民也是对现状不满,渴望得到更多东西的人们。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光是没有地产、无家可归的冒险者。

在前往北方的人中,有坚持所谓的“不现实”与“疯狂”理论的科学家。有坚信自己能打破主流观点的窠臼,制造出革命性新机械与新设备的工程师和发明家。有认为用魔法建造堤坝并非渎神的巫师。有认为谋求利润不分国境,必须摒弃故步自封思想与短浅目光的商人。还有听信了别人的说法,认为不毛之地也能化为良田,在北方气候下也能大量养殖牲畜的农夫和农场主们。

去北方的还有矿工和地质学者。他们认为,柯维尔荒无人烟的群山和丘陵就是确凿的证据——既然外表如此贫瘠,那么内部肯定潜藏着宝藏。因为大自然一向以平衡著称嘛。

那里的确潜藏着宝藏。

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柯维尔利用矿产资源得到的利益超过了瑞达尼亚、亚甸和科德温三国的总和,这里开采和加工的铁矿石产业仅次于玛哈坎。然而,即便玛哈坎也要进口柯维尔的贵重金属,用以制造合金。柯维尔和波维斯的银、镍、铅、锡与锌矿石的开采量达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铜矿石与天然铜的开采量则是二分之一,锰、铬、钛和钨矿石是四分之三,那些只以纯粹形态存在的金属——包括铂、铁金和阻魔金——的开采量也同样达到了四分之三。

黄金的开采量更在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凭借这些黄金,柯维尔和波维斯买下了北方无法种植或养殖的一切,以及柯维尔和波维斯不会生产的一切。后者不是因为某些主观或者客观条件限制,纯粹是因为利润不够丰厚。柯维尔和波维斯的手艺人,还有那些背着行李远道而来的年轻人,如今的收入是瑞达尼亚或泰莫利亚的同行的四倍之多。

柯维尔开始与全世界贸易往来,还想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但事与愿违。

瑞达尼亚国王换成了拉多维德三世,其人继承了伟大的曾祖父拉多维德大帝的名号、狡猾与贪婪。他被溜须拍马之辈称为“无畏者”,又被其他人称为“红王”。他注意到一件他的祖先们都忽略的事实:既然柯维尔的生意做得如此之大,为什么瑞达尼亚却见不到一个铜子儿?柯维尔只是个无足轻重的爵领,是臣属国,是瑞达尼亚王冠上一颗小小的明珠。作为臣属,柯维尔也该侍奉自己的君主了!

良机很快到来,瑞达尼亚与亚甸发生了边境冲突,地点一如既往是在庞塔尔山谷。拉多维德三世决定出动军队,并开始进行必要的准备。他制定了战时的特别税法,称之为“庞塔尔什一税”,要求所有国民和臣属国都必须缴纳税金,没有例外,包括柯维尔。红发国王不禁摩拳擦掌,柯维尔收入的十分之一可不是小数目!

瑞达尼亚的信使团去了庞德·维尼斯——在人们印象里,那不过是座木头栅栏的小村子。等他们回到国王身边,却带回了令人震惊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