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高力士(第12/20页)

敌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打算速战速决。我方坚守潼关,毋轻率出兵,落入敌人圈套。当以顺势观望为宜。

哥舒翰的奏书,读来令人心痛,杨国忠却依然故我,坚持出战。

迫不得已,哥舒翰只得开关出战,结果兵败被俘而死。

我方死亡数万人。

如果杨国忠不起疑心,长安就不会落入敌手。

再加上深孚众望的高仙芝,虽突破敌围进入潼关,却又因为与宦官边令诚交恶,遭致谗言而被斩首。

就这样,多位名将死在我方之手。

因此,对于毫无作战经验的杨国忠代行指挥战局,武将们倍感失望。

以陈玄礼为首,留守长安的武将发出不满也是理所当然的。

说来安禄山所以叛乱,原因也出在杨国忠身上。

如果他不那么嫌恶安禄山,或许不致引发叛乱。

杨国忠非常讨厌安禄山,逮到机会便上奏:

“安禄山有窃取天下之心。”

此前也曾数度传出安禄山出任宰相的消息,破坏其事者也是杨国忠。

“彼不谙文书,外使谒见,以彼为相,岂非颜面尽失——”

杨国忠如此主张,断送安禄山为相之路。

其次,杨国忠要求安禄山入京晋谒。

“入长安拜谒朝廷。”

杨国忠三番两次诱劝安禄山进京请安。

当然,这是杀害安禄山的借口,安禄山一来,杨国忠肯定不问有无而将之杀害。

安禄山深知杨国忠计谋,当然也不肯轻易进京就范。

他编造了日程不宜、患病等各种理由,拖延进京拜谒,然而,杨国忠却执意要他来参拜皇上。

“不进京拜谒,等同谋反。”

被杨国忠逼到如此地步,安禄山也就不得不下定决心。

安禄山知道,一旦进京拜谒天子,自己就将被捕杀头。因此,最后手段只有造反了。

安禄山就这样举旗叛变。

他召集谋反的麾下武将这样说道:

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说来,举兵叛乱的安禄山,所高举的旗帜正是:“讨伐杨国忠。”

由此观之,他绝不是要杀死皇上,改朝称帝。

“安禄山那家伙,终于动手了。”

杨国忠听到安禄山造反消息传来,在我面前开心地这么说,即使到了今天我都还深深记得。说他惧怕叛乱,不如说他庆幸结果正如自己所料。

总之,在这场叛乱之中,安禄山终于攻陷潼关。

接下来,安禄山何时将会进攻长安,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当天我们反复研议到深夜。

舍长安就蜀地,或是留在此地奋战到底?

连皇上都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入夜,疲惫的我倚靠在长生殿石壁上休息。

我想一个人静一静,思考今后该怎么办?

我的头自然而然触及石壁,这时——

“事情变得好玩了。”

有声音传来。

是谁?!

我将头部移离石壁,朝四周搜寻人影,但是察觉不出任何动静。

是男声,而且仿佛在哪里听过的声音,可是举目四望,却不见一个人。

是我听错了吗?

这么想过后,我又把头贴在石壁上。

“安禄山终于有动静了。”

声音再度传来。

然后,我才察觉一件事。

那声音,我一把头贴在石壁就听见,一离开就听不见了。

声音很细微,像是呢喃,但我确实听见了。

啊,原来如此——

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这种石造建筑,有时可以透过石头传来极为遥远的声音。大概是石头与石头重叠时的状态吧,碰到状态特别好的时候,某个石头边说话的声音,可以传到远处的石头上。

虽然明白了这一道理,我却又开始挂念,到底是谁说了这番话?

我把耳朵紧贴石壁之上,想要更清楚听到那个声音。

“话又说回来,事情进行得真顺利。操纵杨国忠,根本轻而易举——”

听到那声音,不知为何,我内心竟莫名地骚动起来。

看样子,我现在似乎正在窃听某人的秘密对话。

十二

“我们先挑拨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合,再让杨国忠与哥舒翰反目……”

声音传入我的耳里。

我惊吓得仿佛心脏将迸裂出声。

真是令人震惊!挑拨杨国忠与安禄山反目,促使安禄山叛乱的人是我,那声音的主人如此说道。还说,使哥舒翰将军与杨国忠反目的人也是自己。

到底谁说了这样的话?

那声音实在太小、太微弱了,以致初时完全听不清是谁的声音。

不过,那声音我确实曾在哪里听过。

难道顺着石头传音到这里时,那音质中途改变了?

“喔——”

从仿佛点头一般的上扬声音可以判断,这绝不是一个人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