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6/10页)

龚书记返回省里不久,梁副书记那边就传出话来,说是省委已经有了新的考虑,洪大光的提拔问题即将进入组织程序,去向有三:省府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推荐到外省任职。此三种方案,虽然不皆是理想职位,于洪大光却均能愉快接受。而对于廖志国来说,无论如何,洪大光走了就好。

自此,作为某种默契,洪大光对廖志国也是投桃报李,不仅大事小事有商有量,而且有意让出大量权力空间,任其施展才能、巩固阵地,刻意制造廖志国即将接班的势态。

表现之一,廖志国的“鲲鹏馆”工程进展出奇地顺利,市委、人大一路绿灯与赞歌。

平心而论,对廖志国那个“鲲鹏馆”项目,洪大光不是没有想法与异议,或者说,即便他自己睁一眼闭一眼,可周围很多人就颇不以为然。这些人中,既有像人大常务副主任张大龙、常务副市长秦众之类的班子成员,也有离退休的老书记老市长,当然也包括许多敢于直言的机关干部。究其反对的主要理由,无外乎这样几种声音:一是质疑其必要性。很多人觉得,阳城这么多年都是如此过来,既没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没耽误文明城市、体育之乡创建,为何换了个市长就非得马上大建场馆,而且似乎迫不及待?二是认为规模搞得太大,担心政府财力不堪重负。不少人认为,阳城文化、体育设施确实有欠账,该建的场馆是应当建,可动辄就建如此规模的大家伙,动静堪比北京奥运场馆,却是非常没有必要。二三十亿元的巨大投入,对阳城来说确非小数目,且不说政府财政不堪此重负,就是社会化融资、民间筹集,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三是有些情绪过激者,坦言此项目涉嫌政绩工程,甚至预言会成为腐败工程。

面对上述非议,洪大光罕见地采取了放手乃至放任的态度,这既有难言的苦衷与无奈,也是不想给自己晋升设障碍、找麻烦。洪大光知道,最近十年来,他在阳城市长、书记任上,先后与印、丁等几位搭档关系不睦,其中不乏政见纷争,也有个性上的差异。因为这种矛盾冲突,他已经吃过亏,付出过惨痛代价。如今,遇到廖志国这样强势的市长,他这边若是再不主动收敛,恐怕又会重蹈覆辙。作为市委书记、人大主任,他也曾试探过廖志国,希望将工程可行性提交人大论证、审计,筹建班子人员也得经过常委会讨论,可廖志国马上就采取了偷梁换柱的办法,绕道而行并先斩后奏。对此,他若坚持己见强行制止,必定造成矛盾甚至导致恶斗。现在想来,退一步果然海阔天空,忍一忍确乎心底澄明。终其结果,你好我好大家皆好。等到廖志国的“鲲鹏馆”落成那天,他洪大光也早就远走高升了。

表现之二,廖志国提议的几个人事调整,在市委常委会上全部顺利通过。

原城北新区书记、主任乔维民,挂职西北某区副厅职州长助理,时间两年。按照通行规矩,此种安排纯属过渡,期满回来后将毫无悬念地任职阳城市委、市府班子成员,且省却了在家提拔可能遭遇的种种麻烦与不测。

本来,市府秘书长江大伟也想要这个位置,可此人一向说大话用小钱,嘴上功夫好,手头把得紧。况且,廖志国虽然对其马屁术来者不拒,却也颇为反感此人阿谀奉承、狡兔三窟的做法,便假言眼下无人替代,许诺日后一步到位,帮他直接在阳城解决副厅。

原体育局长姜如明担任城北新区书记,文化局长孙健任城北新区主任。这个安排,表面看似平级移动,且二人皆由正处单位一把手变成了准一把手,但是阳城市委市府已经做出决定并上报省里,准备将城北新区升格为副地厅级,享受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同等待遇。到时,姜、孙二位均自然官升一档,位列副市职高干。

原驻京办主任徐晓凡,任市府副秘书长兼文化局长,协助市长廖志国统领工程指挥部,主持“鲲鹏馆”工程建设。明眼人一看而知,徐晓凡的这个职务是个肥缺,等于三四年内直接掌控着三十亿,而且工程完工后必会挪个更好官位。

规划局长于海东,廖志国上任初期曾经数次建议更换。如今,洪大光主动征求廖志国意见,提出规划局属于热点岗位,于海东任职时间较长,不妨以此为由动一动。不料,廖志国竟态度陡转,说这个人干得不错,反而做起洪大光的说服工作。于是,洪大光心里惊讶的同时,只好表示赞同。

此外,还有阳城中专团委书记杨艳,调任体育局局长助理、办公室主任,等等,这类无需通过常委会讨论的人事变动,廖志国直接指令组织、人事部门办了,洪大光干脆装聋作哑,任其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