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重重压力(第4/7页)

贾士贞看着常书记,他感觉到常书记的脸上阴云密布,好像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贾士贞做好了准备。因为任何天气的变化,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还是那句话,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刚才他在楼梯口见到程文武,程秘书的态度已经向他发出了信号。如果书记没有刮风,秘书绝不会下雨,秘书的态度,就是领导的晴雨表。即使这样,贾士贞仍然从内心钦佩、感谢常书记对他工作的支持,他仍然觉得常书记是一位比较民主,没有把手中的权力看得过重的市委书记。但是,常书记今天的态度却让他没了底。贾士贞想好的话,到了嘴边,又吞了回去,他依然满脸笑容地看着常书记。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敲了两下门,原来是朱副书记。朱化民紧锁眉头,脸拉得很长,看都没看贾士贞一眼,就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气呼呼地说:“常书记,你说现在西臾被搞成了什么样子?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就被扰得无法睡觉,市委还有一点威信吗?现在到处都成了一锅粥。这样下去还得了?把书记的秘书,组织部的干部科长搞得威信扫地,叫他们还怎么工作,连领导的脸上都没了光彩!”

常友连看着朱化民,说:“老朱,说话注意影响,别凭个人意气。”

朱化民拍了一下大腿,说:“常书记,当初讨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我就主张要循序渐进。现在各级组织部门都在搞公推公选,那种办法也是改革,干部们也能接受。公布一些职位让大家报名,然后组织评委进行公推公选。全国都在这样做,我们也跟着实行,等到哪天上面有了成熟的方案,我们再照办。不是出风头,独树一帜,异想天开就是改革。难道除了文化考试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我看用考试的办法也不是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复古,是封建社会的八股取士。凭一张考卷就决定了谁是状元。这个早已被抛弃了的糟粕,现在又捡起来当宝贝,还美其名曰改革!”

贾士贞一直在静静地听着朱副书记的类似发泄的怨言,好几次差点出口反驳。贾士贞看着常友连,又看看朱化民,常友连像是在看着文件,头也没抬,没有任何反应,仿佛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朱化民把目光停留在常友连身上,像是等待常书记发表支持他的意见,屋子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

过了一会儿,贾士贞终于忍不住了,打破了沉默,说:“我觉得朱副书记批评得很有道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底怎么做才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民意,我认为还是要通过实践。至于到底是评委公推公选好,还是文化考试更科学合理?各人也有各人的看法,但公推的办法已经被公认主观性太强,不合理的成分比例太大。有些地方的所谓公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确切可以量化的条件,评委的公推只是根据被推人的单位和个人简介,凭个人的印象,做出主观推断,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是应该承认这种公推比过去少数人决定候选人是一种进步。至于第一关采用文化考试的办法是否合理,是不是复古,或者说是否是封建社会的八股取士,这可以交给干部群众讨论。就我个人认识来说,从广大干部群众的反映来看,文化考试作为第一关还是深受欢迎的。因为这种文化考试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给大家一个公平合理的机会,就像高考一样。实践证明,文革时期曾一度使用推荐的办法,最终还是被文化考试所代替。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给大家同一个平台,让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以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而过去由领导决定干部人选的办法的弊端在于,只有那么几个极少数人,才有机会接触到领导,而大多数人都不在领导的视野当中。这些大多数干部即使再有才能,领导也看不到。公推虽然扩大了领导的视野,但仍然局限在那几个人当中,这根本体现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朱化民转过脸,对着贾士贞说:“问题是,目前你的公开选拔制度算什么?你不要忘了,我们是党管干部。首先用一张考卷把绝大部分干部拒之门外,特别是领导信任的了解的那些干部,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还改革什么?”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竞争必不可少。没有竞争,人类就永远不可能进步,但是竞争往往又十分残酷。”贾士贞不容置疑的说道。

这时,沉默了许久的常友连抬起头,慢慢拿起桌子上的香烟,不知是一种习惯动作,还是为了缓和三个人之间的气氛,他扔了一支给朱化民,又扔一支给贾士贞,随后自己点着了烟,良久才说:“今天,我们并不是开会。我作为市委书记,老朱作为政工副书记,士贞作为市委组织部长,我们仨个知无不言,大家都平心静气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常友连吸了两口烟,脸上微微露出点笑容,接着说:“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央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都在探索。有些地方的一些做法受到中央的肯定,甚至被写入《干部任免条例》中去,比如任前公示。至于干部的推荐和选拔到底该怎么进行,尤其是最初的第一道程序是什么。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比如我们现在需要两名副县长,这两名副县长的候选人怎么产生?由谁来提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刚才大家争论的核心,也是我们需要改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