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完(第6/8页)

乔不群回到政府,银监会和穿着制服的检察人员果然已等在接待室里。他们还算客气,先跟乔不群握了握手,才表明来意,说是工作上的事得请他配合。肯定是刘小富给的十万元人民币和辛芳菲送的三十五万美元被他们查了出来。

乔不群心知肚明,特意回自己办公室,打开保险柜,去找那张收据。

收据很快找到。乔不群暗暗庆幸,多亏大水只漫到二楼,如果上了三楼,将收据泡烂,这两笔钱就有口难辩,不容易说清楚了。带上收据,乔不群就随检察部门和银监会的人下了楼。政府大楼里进进出出的人不少,却没谁怎么在意银监会和检察人员,这段时间他们常在大楼里转悠,已带走了好些人。

小车已经启动。前面是高大的政府大门,乔不群想起当年主持建设这道门楼时的情形,不免暗生感慨。这道门楼也算是自己的政绩工程吧?可它除装点了人民政府门面,又给人民带来过什么好处呢?看来这次大水过后,不少单位又有了现成的重修门楼的借口。

出了政府大院,绕一个弯,就到了大街上。还有几处水毁路段没完全恢复通车,出城必须绕道。快经过市委时,只见好几部检察方面的车子鸣着警笛,呼啸而过,尔后往右一拐,大摇大摆进了市委大门。不知检察部门又掌握了谁的线索。乔不群不自觉地摸摸上衣口袋,那张收据还在。忽又想起李雨潺来,当初不是她出主意,让那两笔钱适得其所,从而换得这纸收据,此时自己恐怕就没这么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了。也不知李雨潺在广东那边过得怎么样,她母亲和哥嫂是否都好。想打个电话,才意识到她走后的大半年时间里,桃林频频出事,谁都未曾闲过,也就没跟她联系。不用说,李雨潺的手机肯定已经换了号码,想联系怕也不是那么好联系的。让乔不群不解的是,她也不来个电话,分手时间并不长,难道就把桃林和故人忘了个一干二净?

检察部门和银监会在桃林设了个临时联合办公室,地点在城边一家不大的宾馆里。办案人员任务繁重,乔不群不想让人家为自己的事劳神,走进联合办就掏出那纸收据,给他们作了说明。收下收据,做好笔录,办案人员表示立即赶赴省城,跟省纪委的人见面,对收据进行认真核实。不过此前乔不群不能离开宾馆,必须随时接受调查。在宾馆里住了两个晚上,第三天中午办案人员就回到了桃林。乔不群的收据已得到确认,他可以离开宾馆了。

乔不群的仕途就此打住。

据说是要就地免职的,还是袁明清找到省委侯副书记说情,侯副书记出面力保,才只抹去乔不群代理市长,仍留着他的常务副市长帽子。不过不能再待在桃林,得挪往一个比桃林小得多的地方去任职。大地方的代理市长,被弄到小地方去做常务副市长,已是一降再降,如果不是当事人出了状况,组织上是绝对不可能做这样的安排的。

降职外调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乔不群离开桃林时,也就低调行事,尾巴夹得紧紧的。那是周六上午,大院里很安静,不像上班之日,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坐的还是小左的车,另有秘书小白作陪,此外再没其他任何人。赵小勇倒是说过,要来送行,只是乔不群没告诉他具体出行时间。

朝阳正在升起,乔不群望一眼阳光下的办公大楼,心内五味俱全,感慨万千。二十年的时间,自己一直待在这栋大楼里,如今人到中年,却要与它告别,背井离乡,到外地去就职,还真有些舍不得。可舍不得也要舍得,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谁也不可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只能按照命里注定的人生轨迹一路前行。

又莫名地想起那年政府研究室快撤销时秦淮河说过的话:做事靠智商,做人靠情商,做官靠政商,在政界上行走,不好好自我改造,努力提高政商,绝对不可能有所作为。这么多年下来,在不断的自我改造过程中,自己的政商似乎也跟着得到一定提高,才一步步做到政府领导高位,多少算是有了些造化。又因这政商还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总欠那么点火候,眼看就要修成正果,又功亏一篑,败走麦城。这么感慨着,乔不群挪开步子,朝已发动的小车走去。忽听市级楼那边响起鞭炮声,震耳欲聋。炮响不见得就是喜事,桃林人爱热闹,逢喜遇丧都喜欢放鞭炮,禁炮禁了好多回也没禁成。当然不可能是欢送你乔不群的,你又不是荣升,恐怕没谁愿意花鞭炮钱。

征得乔不群同意,小左开了车里的音响。正好是那首《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朝来夕去的人海中,远方的人向你挥挥手。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你千万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