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柔情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第4/5页)

就这么着,朝中上下都是嫌恶乙浑的人,但缺一个出头的人来揽事做主。冯太后那火中一跳,让大家感觉她是一个有胆识又对皇室忠心的人,而她的身份又正好出头。于是三三两两地跑到冯太后面前试探。

冯太后立刻借此机会,结交宗室和大臣诸将,秘密布置定下大计。这边浑不知情的乙浑还以为皇袍即将加身,高高兴兴地准备时,立刻被领了冯太后旨意的兵马一网打尽。冯太后以万众拥戴的姿态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乙浑叛乱,并果断下旨,斩杀乙浑及其同党,夷灭三族。

乙浑死后,冯太后却没有像众大臣所想的那样走完过场就下台回内宫去,她坐在宝座上不动了,当场宣布,为了杜绝再发生权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权的事,将由她冯太后本人临朝称制,代掌国政。

大家都傻了眼了,什么叫请神容易送神难,眼前这尊神就是了。开国皇帝拓跋焘千防万防,自以为算无遗策地把所有母后专权的可能都排除掉了,却没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滚滚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北魏王朝最终还是出现了母后专权的局面。

先天的野心家很少,但是一个性格强悍的人,在时机和环境都对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一个野心家。冯太后当年有跳火殉夫的行为,应该说在前期执政的时候,她对自己的心理交待都是很理直气壮的,她是为了防止乙浑叛乱这样的行为再度发生,她是为了守着她亡夫的江山,她是为了帮助她的未成年养子皇帝。

但是权力犹如罂粟,一旦品尝就会上瘾,再也不会放下,除非至死或者是被迫赶下台。冯太后第一次听政的时间仅维持了两年左右,在拓跋弘十四岁那年,认为他可以独立承担政治事务了,就归政回内宫了。

当时她想到的是她丈夫拓跋濬的模式,拓跋濬十三岁就能够很像模像样地做皇帝了,而且跟保姆常太后之间母子情深,相亲相爱。但是拓跋弘显然不是拓跋濬,拓跋濬是政变中长大的,拓跋弘是宫中养大的,拓跋濬是常太后亲手养大的,拓跋弘不是冯太后亲手养大的。

非但如此,拓跋弘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是要做皇帝的,祖制家法是不许母后干政的,冯太后掌握了国政两年才归政给他,还给得不爽不快,朝中上下臣子都是冯太后一手提拔的人。冯太后虽然还政,但是搅权多年习惯了,总是要对拓跋弘的行为“看看、帮帮、指点指点”。有什么事情皇帝一吩咐,底下人却说:“这件事您问过太后了吗,没有啊,那等臣问过太后再说吧!”

一个强势的母亲,同一个有皇权名分支持的儿子,天生就有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几个执政太后能够和儿子和平相处。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没有撕破脸的似乎只有辽国的萧太后了。

冯太后和拓跋弘非但不是亲母子,连养育关系都没有,情况就更糟糕了。偏还有人翻出当年李夫人死时的情况,明里暗里似乎昭示着冯太后对此有莫大的责任。两母子的矛盾越来越深,但是谁也不好意思当面翻脸,率先倒霉的就是他们身边的人。

先动手的是拓跋弘,目标是冯太后的男宠李奕。史载冯太后好色,前后有许多男宠。五胡乱华的年代,胡人的男女关系本来就很开放,更何况冯太后有条件,有需要,她才不过二十多岁呢,正常生理需求而已。冯太后这一生,父母早亡,兄妹离散,儿子不是亲生的,唯一能够让她觉得牢靠的感情是和先帝拓跋濬之间的男女感情,拓跋濬已经死了,她的感情仍然需要寄托的。所以她的需求,也是奔着男女感情而去的,而且她挑的,也基本上都是那种很能干很有男子气质的朝中重臣。

拓跋弘本来就觉得母后专权碍了自己手脚,更觉得冯太后对他的态度越来越挑剔是受了男宠挑拨,恰巧李奕的弟弟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时受纳贿赂,为人所告。拓跋弘趁机穷究此事,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

李奕是冯太后的第一个情夫,感情很深,李奕被杀,冯太后内心的怒火不可压抑,立刻展开报复,拓跋弘忽然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被太后阻碍了。拓跋弘心烦意乱,转而向宗教寻求逃避。为了制止冯太后的执政,拓跋弘忽然宣布自己要将帝位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冯太后干政,借口无非是拓跋弘年纪尚小,以母亲身份干政,若是年富力强的拓跋子推继位,身为嫂嫂的冯太后恐怕不能再有理由干政了吧。

冯太后不动声色,接受拓跋弘的辞职,以只有“父传子”的规矩,把候选人改成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冯太后的候选人得到了比拓跋弘支持的候选人更多的选票,毕竟“父传子”比“侄传叔”更有理由,而冯太后在朝中上下的支持者也比拓跋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