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是李商隐的底色(第2/5页)

这就是诗人李商隐,一个为诗而生的人。

从先秦到晚清,诗之所以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是因为“往而不返”的品格闪耀着作者的生命之光,使得诗成为超越于作者的学问和思想之上的文体。

缪先生说,李商隐的心情跟屈原是很像的。且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是讲思念,从字面上说是诗人在想念情人。“丝方尽”的“丝”是借“思念”的“思”这个音。这句诗是说:到了死的时候,我对你的思念才会停止。“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说我跟你长期不能相见,我的离恨要到蜡炬烧干的时候才消失。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的感情非常激烈,像是一团火,把他自己也烧着了,他的生命好像是完完全全为这种情感而存在的。缪先生说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正宗的诗人,这是一个很精确的评价。

李商隐的诗和文章,两字以蔽之,就是“深情”。但他的深情表现在诗里面又有两种非常不同的面目,一种是清丽,一种是沉雄。

“清丽”指的是字面上的华丽、好读。鲁迅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鲁迅说这句话的背景,是有人拿他的诗和李商隐诗相提并论,他就说,李商隐清词丽句,我怎么能够跟他比呢?

什么是“清丽”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的情感是非常浓烈的,但是字面非常漂亮,我们阅读此诗,其实不用去挖掘它里面有什么指向,就会觉得这首诗真是太美了。

《无题》是很著名的“李商隐面目”,看起来很柔美,很伤感。这种类型的诗读多了,我们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认识:李商隐是一个容易感伤、气格纤弱的人。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可以多看一下,且来看看《筹笔驿》这首诗: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首诗跟《无题》是非常不一样的。《无题》的意思很隐晦,我们不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究竟是在说爱情,还是在说李商隐对“道”的追求,抑或是对事业的一种执着。没有人知道。

但这一首《筹笔驿》的意思,我们是可以明确看到的。《无题》的风格是清丽的,《筹笔驿》的风格则是沉雄的。所谓“沉”就是“重”,就是说表达的情感很沉着,是诗人经过无数的人生历练,再加上见识、阅读,所形成的一种深重的情感。所谓“雄”,就是字面开阔健举。

筹笔驿是地名,在今天的四川广元。相传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中途就在筹笔驿驻军。后世很多诗人来到这个地方怀古,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以李商隐的这一首最有名气。事实上,从质量上看,它也应该是翘楚。

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的手笔。诸葛亮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人物,在李商隐之前,就已经有很多诗家写过诸葛亮,这是重大题材。一个人的诗集要显得有分量,光有“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种诗还不够,还需要在重大题材方面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古人是非常看重的。那么,李商隐是怎样写得跟别人不一样的呢?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开头就非常精彩。“简书”是指军中的命令文书。“储胥”是指军营的栅栏,在这里,“储”字是平声,读音同“除”。这两句字面是写筹笔驿的景象:这里的猿猴和飞鸟都显得犹豫迟疑,因为畏惧诸葛亮的军令;在这一带,风云屯聚,似乎还在护卫着诸葛亮的军营。其实这两句不纯粹是写景,而是加入了李商隐很高的想象力:连猿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风云都听令于诸葛亮,更何况是人呢?诸葛亮的神武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这里要注意一下读音。“令”字在古代有两个读音,做动词的时候读líng,做名词、形容词的时候读lìng,这里的“令”字是动词,所以要读líng。“上将”是指诸葛亮,“降王”是蜀国后主刘禅—我们都知道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很平庸的一个人。“传车”要读zhuàn jū,不读chuán chē,指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阿斗投降之后,坐车迁到洛阳去住了,并且乐不思蜀。这里也有李商隐的想象,诸葛亮死的时候,蜀国其实还没有被灭。李商隐这两句是说,诸葛亮治军再好、再神机妙算也没有用,他最终是在地下看着阿斗投降了。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管”指管仲,是名相;“乐”指乐毅,是名将。李商隐以“管乐”指代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既主管蜀国的政事,又统领蜀国的军队,跟管仲和乐毅的身份是很贴切的。另外,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还没有出山的时候,“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还没有开始施展他的才华,就觉得自己是管仲、乐毅那样的人才。但是当时的人都不认可这一点——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当得起这个自我评价的,所以李商隐说“管乐有才真不忝”。“不忝”的意思是“不愧”。“关张无命欲何如”是说,诸葛亮虽然有才华,但晚年已没有关羽、张飞这种大将的辅佐,又能怎么样呢?这句是解释诸葛亮失败的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