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序、记、书、书简(第4/5页)

[51]角巾: 指归隐。方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 三泖(mǎo):泖湖。在上海市松江县西。有上、中、下三泖。上承淀山湖,下流合黄浦入海。今多淤积为田。宋何薳《春渚纪闻·泖茆字异》:“今观所谓三泖,皆漫水巨浸,春夏则荷蒲演迤,水风生凉;秋冬则葭苇藂蘙(草木繁盛貌),鱼屿相望,初无江湖凄凛之色。所谓冬暖夏凉者,正尽其美。”

[52]四杰:四位杰出的人物。旧时多以称著名文士。这里指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烱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位虽然才高八斗,但是生活都不如意。王勃“为僚吏共嫉”“雄略顿于穷途”“高材屈于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涧底寒松赋》);杨炯一生都被排斥打击;卢照邻一生穷愁潦倒、疾病缠身,又为权贵所不容,最后投河自杀;骆宾王后亡命天涯,不知所踪。

[53]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薰(xūn)莸(yóu):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薰,香草;莸,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

[54]水清石见:清,清澈;见,同“现”,显露。比喻情况搞清楚了,问题的性质也就明白了。汉无名氏《艳歌行》:“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55]谢山人:明文学家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爱好声乐。30岁左右,西游彰德,彰德旧为邺地。谢榛不耐陪宴凑趣的帮闲生活,遂以邺城为中心,开始云游四方。

[56]徐博士:明代文学家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57]崐:明人张诗,字子言,自号昆仑子。为文雄奇变怪,书放劲惊人。著有《昆仑山人集》。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昆仑山人张诗,字子言,北平人。……学举业于吕泾野,学诗于何大复。顺天府试士,令自负卓凳以进,拂衣而去。”《鹿原集》五言律《良夜张子言过饮,弹剑赋诗》:“共君须夜醉,不醉莫言归。即怕倾春瓮,犹能典客衣。风回花漏水,月落雁声微。万事难回首,酣歌愿不违。”兀奡(ào):孤傲不羁。

[58]蒙叟:明清之际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常熟(今属江苏)人。辛丑岁逼除作《后秋兴之十一》,时自红豆江村,徙居半野堂绛云余烬处,其中有“一别正思红豆子,双栖终向碧梧枝”句。

[59]尧峰: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汪琬,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他在苏州西部的尧峰山麓买了卢氏旧园,并隐居于此,心情舒畅,写有《小隐》诗,其中有“踪迹聊将小隐同,尧峰侧畔即墙东。素心托寄烟云外,习气销磨卷帙中。渐废啸歌缘老疾,久疏丝竹为期功”句。

[60]汪伦:字文焕,唐开元间任泾县令,李白好友。卸任后因留恋桃花潭将其家迁至泾县。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南陵,便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适逢桃李花开,李白来到了桃花潭。汪伦留李白数日,每日美酒相待。临别时,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并又挑来两坛酒赠予李白。

[61]王令:王士祯,字贻上,一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为清初名著一时的“神韵派”领袖。顺治十四年(1657)秋天,王士祯来到济南,在大明湖历下亭上邀集诸多名士,举办秋柳诗社,即席作《秋柳》诗四首,诗传大江南北,和者百数十人,士祯因而声名大噪。

[62]迷谷:招摇山上生长的一种树木,形状很像构木,但木纹呈黑色,花放出的光华能照耀四方。《山海经·鹊山》:“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63]炜炜:光彩炫耀貌。晋孙楚《莲花赋》:“红花电发,晖光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