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元白诗的通俗化倾向(第2/2页)

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杂律诗数量最多,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其中率尔成章、游戏之作不少,但也有不少作品如山峙云行,水流花开,极其清浅可爱。著名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晚来阴阴欲雪的天色中,室内新酿的绿蚁酒,红泥砌的小火炉,使主人亲切的邀请,更觉温暖而诱人。随便的一问,写出了生活中平常而惬意的一幕情景,酿成了令人醉心的浓郁诗意。又如《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用平实的描写,浅显的比喻,绘出一个普通日子的暮江夜景,却构成了色泽浓丽而又新鲜可爱的意境,生动地表现出黄昏日落月出时江边宁静壮美的奇观。《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写西湖的早春景色,先从孤山这处居于里湖和外湖之间的名胜展开视野,在湖面水平云低的背景上,捕捉了早春的几个信息:黄莺争抢向阳的暖树,新燕刚在啄泥作窝,说明春意初萌而天气尚寒;但杂花浅草的长势已经预示了草盛花茂的春天气象,最后才点出春行的立脚点在白沙堤,更将郊游的兴致写到十分。至于他的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是传统的咏物手法: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人抓住所赋古原草生命力顽强的性格,写出在烈火中再生的理想,以朴素有力的语言概括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名句,在咏物诗中表现耐人寻味的哲理,不但使送别者见春草萋萋而增离愁的常情变得新警,而且启发人在别情之外产生更丰富的联想。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年进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后期热衷仕进,结交宦官,官至宰相,为时论所不满。他的诗歌成就不及白居易,形象不很鲜明,枯燥乏味者居多。《连昌宫词》是他最负盛名的讽谏之作,诗里借一个住在连昌宫边的老人之口,回忆了天宝年以来的盛衰变迁,并联系元和时代的政治局面,追溯安史之乱的原因,表达了人民盼望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愿望。但他写得最感人的倒是《遣悲怀》三首这样的悼亡诗。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之妻韦丛逝世时,年仅27岁。十多年以后,元稹已经显达,追忆贫贱时共同生活的情景,仍然悲伤不已。这一首从回想当初关于身后之事的戏言说起,诉说今朝处理亡妻身后之事时的悲悼之情:按习俗死者衣服已将送尽,但旧时用过的针线仍不忍打开;因恋旧情转而怜念亡妻的婢仆,因梦亡妻而焚烧纸锭为送钱财。这些身后之事应验了昔日贫贱时的戏言,使诗人更为亡妻未能与自己共享富贵而无限怅恨。结尾两句沉痛地概括了当初贫贱时的种种悲哀,但将“此恨”拓展到“人人”所有,确实道出了人所未言的人之常情。其三结尾“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用鳏鱼不闭目的典故和自然工整的对仗,写自己彻夜不眠以报答亡妻愁颜的深情,也很动人。他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其四),据考证也是为思念韦丛而作,由此可见元稹善写闺情的特点。但他的感人之作也有为友情而发的。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元稹先已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当他听到挚友也遭贬谪的消息时,心里的激动和悲愤是难以形容的。昏暗不明的灯光和黑幢幢的灯影渲染了消息传来时惨淡的氛围。而闻讯后竟然能使垂死的病人猛然坐起,又足见震惊的力度之强。然而坐起之后却惟有默默地独对寒窗风雨,这就比直抒悲慨更动人地表达出作者此时无可言说的内心感受。所以白居易读到此诗后非常感动。

总的说来,元白诗数量既多,涉及社会生活面又宽。尤其是白居易的诗流传之广,甚至直到日本、高丽,因而能开出通俗诗派这一大宗,对中晚唐宋诗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