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王、孟与山水田园诗(第3/6页)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浮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晚泊浔阳,却从千里之内未逢名山写起,以反衬庐山的名不虚传;见到香炉峰以后,且不写山,反过来追忆早年对此山的向往,以东晋名僧慧远高蹈出尘的行踪烘托山中的幽静;最后听到暮钟传来,才知东林寺就在附近,又引起人无穷的惆怅。通篇没有一字绘形绘色,只是着力渲染诗人对此名山的神往之意,而庐山神韵全出。

孟浩然的诗以情兴为主,他在诗里也多次强调“兴”的生发。所谓“兴”,就是赏玩山水的兴致,以及对自然美产生会心以后激发的创作冲动。虽然南朝诗人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里说“灵运之兴会标举”,钟嵘《诗品》说“若人兴多才高”,都是指这种由观景而产生的兴会,但还没有明确地把这种“兴”和比兴的“兴”区分开来。传统比兴的“兴”是与“环譬寄讽”(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联系在一起的。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最早提出“发兴”,明确指出了人对自然的兴会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的重要性,实际上已经接触到盛唐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文镜秘府论》所说的“江山满怀,合而生兴。须屏绝事务,专任情兴”。与孟浩然同时而稍后的殷璠,又提出“兴象”,即指表达兴会的意象,这就使山水清兴和托喻寄兴在理论上得到区别。总的看来,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他以不刻画不雕琢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直寻兴会,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创造了浑融完整的意境,给盛唐山水田园诗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代表着盛唐南方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后谪官济州。曾在淇上、嵩山一带隐居,开元二十三年被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出使凉州。天宝年间先后住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被强迫任伪官。晚年笃志奉佛,官终尚书右丞。

王维是盛唐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早在开元前期他就写过《洛阳女儿行》、《西施咏》、《李陵咏》等,借闺怨诗和咏史诗抒写立功的壮志,反映贵贱的不平。贬到济州以后又写出了一系列更有深度的作品,如《济上四贤咏》、《郑霍二山人》、《不遇咏》、《寓言》、《偶然作》、《老将行》、《陇头吟》等,歌颂隐士的高节,抗议现实的不公,表示布衣对权贵的蔑视。比其他诗人更早也更集中地体现了开元诗歌风骨的基本内涵。张九龄去世后,他由痛苦转为消极,对政治的失望使他选择了逃避现实,在山水和佛门中寻求精神解脱的生活方式。虽然失去了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少年精神,但他在隐居生活中追求空静绝俗的意境美,仍然体现了渴望保持自由高洁的人格理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多种高水平的盛世文化艺术相互化合的结晶。由于他能诗善画,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各种艺术都有很深的修养,因而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同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型风貌。

在王维之前,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的山水诗仅限于京洛别业。王维的年辈稍晚于孟浩然,一生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北方。他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艺术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北方山川郊邑多种多样的自然美,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他的基本风格是“清而秀”,同时又能表现多种多样的自然美。

首先,他善于以疏放的线条和劲健的笔力勾勒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14〕,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15〕,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利用五律四联分层的章法来构图布局,逐层夸张终南山辽远的地势、高耸的山势以及占地的广阔,从世外鸟瞰的角度,集合了多方的视点,构成一幅远超画境的终南山全景图,表现出终南山云烟变幻、干扰阴阳的雄姿。最后以投宿的游人与樵夫隔水对话的情景点缀其间,以小衬大,使大山在对比之下更显得气势壮伟,而又生趣盎然。这种构图遂成为后世文人画的范本。《汉江临泛》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