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4页)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们四处奔波服役,长年不能回家,《鸨羽》写王事没完没了,征人无法赡养父母的痛苦。《东山》写戍卒在外的悲哀和归家途中的悲喜交集。《击鼓》写戍卒思归不得的哀叹。伴随着徭役、兵役的繁重,士兵厌战思乡,妻子怀念征人,还出现了一些离人思妇之作。《伯兮》写女子思念远征丈夫,无心梳洗,相思成病。《君子于役》写女子在暮霭中望眼欲穿,渴望丈夫早日归来。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诗经》中对爱情和婚姻也有较多的描绘。这些诗,有的写出爱情的欢乐,有的诉说相思的痛苦,有的反映妇女被遗弃的悲惨。对爱情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变化描摹得真挚动人,是《诗经》中极富情采的篇章。全书的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情歌,写一个青年追求“窈窕淑女”而不得的焦虑和痛苦。《采葛》写一位男子对采葛姑娘的爱慕和思恋,一日不见,有如“三月”、“三秋”、“三岁”。《静女》写男女约会时,等待的焦急及会面的欢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氓》这首长诗,把女子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和被遗弃的遭遇完整地描述出来,表现了她命运的不幸和性格的刚强。

《诗经》中还有一些政治讽喻诗,大约是一些富有正义感,对国家命运比较关心,或不得志的文人、官吏的作品。他们揭露当权者的昏聩,批评执政者排斥贤才听信谗言,指斥一些权臣拉帮结伙、妒贤嫉能。还斥责统治者采用荒唐的治国策略,导致国家危机四伏,民众苦不堪言。《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诗不仅对认识当时的社会很有意义,就是今天,也是关照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还有一些反映周部族发展的史诗,如《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绵》、《生民》、《公刘》等篇,详细地记述了周族祖先创业的艰难,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诗的篇幅虽长,可读来毫不枯燥。

《诗经》中有相当篇幅是颂歌祭歌,这些或歌颂祖先,祈求降福子孙,或歌颂在上者的功德,思想价值不是很大。但有些记录了当时农、牧、渔的生产情况,先人们开拓疆土、营建宫室情景,生动地再现了昔日风貌,是了解当时社会的宝贵史料。

总之,《诗经》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艺术水平也是很高的。读了这些诗,会使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能深切地感到今人的思想感情和古人是相通的。

对《诗经》的艺术手法,经前人总结,用“赋”、“比”、“兴”三字来概括。“赋”就是直接抒写和铺述,这是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兴”,用朱熹的话来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细究“兴”字,有发端的意思,也称起兴,一般用在诗歌开头。起兴的句子可以与诗的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三种方法,在《诗经》中交互使用,有的侧重用赋的方法,如《大雅》和《颂》,而《国风》和《小雅》则用比、兴较多。

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是《诗经》中众多民歌的一大特色。它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另外,双声、叠韵、叠字的修辞手法,也增加了诗的美感和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虽只区区四字,但句法多样,语气自然,创造出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风雨凄凄”、“风雨萧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至今还经常运用。根据内容需要,也有二、三、五或六、七、八字为句的。句式的灵活多变,使《诗经》的诗更加色彩纷呈,多姿感人。

《诗经》到汉代被尊为“经”以后,传习的人就多了起来,相传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公,他是汉文帝博士。《齐诗》出于齐人辕固生,他是汉景帝博士。《韩诗》出于燕人韩婴,他也是汉文帝博士。《毛诗》出于毛亨和毛苌,毛亨曾为河间献王博士。鲁、齐、韩三家传“今文经”,即用汉初通行的隶书写的《诗经》。《毛诗》传“古文经”,即用先秦使用的籀文。因各家依据的本子在文字上存在差异,所以对诗义的解释也有许多不同。

东汉以后,《毛诗》盛行,鲁、齐、韩三家诗逐渐衰亡,后来其书也亡佚了。现在留存的三家说都是清代学者从各种典籍中钩辑出来的,如魏源的《诗古微》、王先谦的《诗三家义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