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卷黄花人空瘦李清照(第3/5页)

就在李清照沉浸在这种羡煞旁人的幸福中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谁都不知道,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步步逼近,她念念不忘的溪亭日暮将被无情地击得粉碎,那窗边的绿肥红瘦将被狂风吹落满地,她与挚爱的丈夫的琴瑟合鸣将成为绝响。

剧 变

1129年的李清照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那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的丈夫,怎么就在两个月之后,突然离开了自己。

1127年,金兵的铁蹄踏破了汴梁的城墙,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和中原很多家庭一样,赵明诚和李清照也踏上了流亡的道路。可是,夫妻俩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古器此时却成了沉重的累赘,因为赵明诚有公务在身,这个累赘就落在李清照一个人的肩膀上。

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详细回忆了她保护着这些古物南迁的辛酸经历:

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竽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剩下的金石古物尚有十余间屋,都储存在青州家里。是年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十余间屋子的古物化为灰烬。

在池阳,李清照与丈夫见面之后又分别,临行时,赵明诚嘱咐:如果事出紧迫,先丢弃辎重,再丢弃衣被,再丢弃书册卷轴,再丢弃古玩,只有那些宗器,一定要随身携带,与之共存亡。

李清照说,那时候,她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而一个月后就传来了丈夫病重的消息,两个月后,赵明诚去世。

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还无暇哭泣,因为她身上还担负着保护金石古物的重任,那不仅是《金石录》必需的材料,更是她与赵明诚仅剩的一点联系,每一件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张碑刻上面都浸润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记忆,也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那段岁月的见证。

安葬了丈夫之后,李清照也大病一场,几乎撒手而去。痊愈之后,李清照听说一个亲戚在洪州,于是将大部分古物遣人暂寄他处。谁知十二月洪州又被金兵攻陷,这些古物又散为云烟,李清照手中留下的,只有数箱卷轴和一些石刻副本以及夏商周的青铜器了。

不久,官军来收降叛乱士兵,又趁火打劫,抢走了李清照的一些古物。到了会稽,李清照住在民居,一夜,墙壁被挖了个大洞,偷走了五箱古物。李清照悲恸不已,设重赏收赎,一个邻居拿出十八个卷轴求赏,李清照这才知道贼人就在附近。可是,其余的再也没有出现过。不久,这批失窃的物品被一个吴姓官员贱价“收购”。

经过了这一路上无休止的劫难,这个失去了国又失去了家的女人,终于将与丈夫最后的一点联系也失去了。李清照无比沉痛地说,最后,自己手中只有一两部残缺的书和几种一般的字帖了。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这不是一首词,而是一个遭遇了天坼地陷之后目光无神的祥林嫂,不自觉地喃喃自语。国破家亡,丈夫弃世,万里奔逃,一路上饱尝痛苦,李清照终于来到了温州,暂时在这异乡住下了。两百年之后的文天祥曾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李清照在这暂时的安静中,所有的疼痛都慢慢浮上了心头,化为窗前那几株芭蕉,将天空遮蔽成阴霾,将眼光凝固在悲凉之前。

温庭筠词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但是,人生中很多离别是可以期待相见的,李清照的离别,却是永诀,不论是与故国,还是与故乡,还是与挚爱的丈夫。

这样的霖雨,似乎总是在悲凉中从天上如约而降。诗人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北人”了,家园已成丘墟,夫君已为尘土,孤独的女人,从此要一个人面对这世间的风风雨雨,面对这注定无休止的沸沸扬扬。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疲于奔命的高宗赵构终于到了都城临安,李清照随即也到了这里,在这年夏天,李清照再嫁张汝舟。

李清照为什么改嫁,众说不一,甚至很多学者干脆否认此事,其原因无非是觉得词女改嫁,破坏了他们心中的大好形象而已。而一个孤苦无依的妇人在这乱世怎么活下去,似乎并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古训至今还留存于很多人的脑袋中。而李清照改嫁遇人不淑更是让有些人有了幸灾乐祸的理由。

婚后的李清照才发觉,张汝舟竟是个无赖小人,最初的甜言蜜语过后,便对她冷言相侵,甚至拳脚相加。无奈之下,李清照只能选择与张汝舟分手。但是,在理学昌盛的南宋,字典里是没有“离婚”这个词的。但是张汝舟一次得意忘形之下,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情拿来向李清照夸耀,于是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犯欺君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