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效讨论决定沟通结果(第2/5页)

你一定不想做话题终结者吧

观念的创意,

往往都跟“成熟度”成反比。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很容易“把天聊死”的人。比如,公司开头脑风暴会,要求大家集思广益,只要我一接话,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气氛就会瞬间冷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该注意些什么呢?

常见的接话方法:“你说的很对/不对……我觉得……”

更好的接话方法:“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我试着补充一个角度……”

?•为什么要这样说

在大家一起探讨问题的时候,很多看似挑不出毛病的话,其实都是“点子杀手”。也就是说,会让人丧失继续说下去的热情,阻碍进一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本来应该畅所欲言的头脑风暴会上,有些话会让场面突然降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些人既想要表现自己,又害怕出错,或者说害怕让自己显得愚蠢,所以会倾向于讲一些不会出错却大而无当的废话、套话、官话,比如“注意细节”“狠抓落实”之类。这类意见,毫无建设性,纯粹是想维护个人形象,而实际效果又适得其反。

(2)有些人觉得,既然是自由交流相互讨论,那就得言简意赅,加快节奏。所以他们会快速总结对方的论点,然后转而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这个想法很好,不过成本控制是个问题,在这一点上我觉得……”

这种做法的问题在哪儿呢?它适合汇报工作,但是不适合跟人深入探讨问题。因为,当你想要“生产”而非“报告”某个观点的时候,是需要时间让不同的想法激荡出来的。事实上,观念的“创造性”,往往都跟“成熟度”成反比。一开始就无懈可击的创意,往往都是极其无趣的。所以,千万不要着急下论断,太早就开始挑剔创意的“可行性”,你不会知道你扼杀了多少有潜力的想法。

而总结性的“评价”,不管是批评性的还是转折性的,在对话的时候就意味着“终止符”,潜台词是“你说到这里就可以了,接下来换我说”。在头脑风暴式的自由讨论氛围里,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打断对方的情况。

(3)与上一条正好相反,还有一种“点子杀手”的问题,是唯唯诺诺,什么都顺承着说,不敢挑战别人的观点。要知道,好的创意,往往来自意见的交换和激荡,纯粹的附和很难催生有意思的想法。所以,在大家一起想点子的时候,一味地顺情说好话,其实是在推卸责任,甚至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针对以上三个误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做到既言之有物,又不打断对方,同时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呢?有的,那就是先肯定对方的想法“有意思”,再以“补充”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角度。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意思”既不是在说可行,也不是在说不可行,而是纯粹就“产生创意”这个要求而言,肯定对方是有建设性的。而接下来,你的观点是以“补充一个角度”的形式提出的,既可以挑战对方的观点,从而引发新的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个之前大家都没注意到的盲点,让你们的讨论更有现实性;同时还可以新开一个论点,把之前的探讨引向深入。

比如,大家开会讨论“如何降低成本”这个主题。你可以按以上思路说:“大家刚才提出的想法,都很有意思。我试着补充一个角度——有没有可能,成本降不下来,是因为规模做不上去呢?以更大的量级跟供应商谈判,很多价格,应该都是可以更优惠的吧?”以这样的表述开头,既提出了新观点,也没有否定他人,不阻碍整个团队继续生产创意。

+•延伸思考

“有意思”这三个字,用来接话几乎是万能的。因为它有很大的解释弹性,可以作为一种鼓励,希望对方继续往下说;也可以是一种缓冲,让人有时间思索一下,再去判断这个意见到底有没有价值、是不是提供了某种有用的观点。

就算你完全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也可以用“有点意思”开头,然后再用“这让我想到……”把想说的话接上,不着痕迹地反驳对方。比如,在谈成本控制的时候,有人说要裁员,你非常反对这个思路,这时就可以说:“你这个想法有点意思,这让我想到,其实除了把人减少,把规模做大,也能让成本降低。”

探知对方的真需求

想要满足客户,

就不能被对方“想象中的需求”误导,

而必须找到他的“真实需求”。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的工作是做产品调研,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我该怎么问,才能问出客户真正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