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们为何如此在意不平等(第5/5页)

不平等加剧会导致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上升,从而增强了社会评价引发的焦虑感。在更为平等的环境中,我们会承认彼此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享有共同的人性。但随着地位差距的扩大,仔细地打量彼此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我们越来越将社会地位视为他人身份中一项重要的特征。在一群陌生人之间,这更是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正如19世纪的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言:“确定无疑的是,每个人的眼神都能确切地反映他在众人之中的地位。而且我们永远在学习该如何解读它。”的确,心理试验表明,我们在接触他人的几秒钟之内便对对方的社会地位作出了评判。怪不得第一印象如此重要;怪不得社会评价让我们如此焦虑!

如果不平等变得更加严重,以至于有些人拥有一切,有些人几乎一无所有,那么我们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在不平等变得更加严重的同时,对于社会地位的争夺往往也变得更加激烈,由此引发的焦虑也更加严重。并不仅仅是因为所涉及的利益更加重大,才导致我们更加担忧自己取得的结果;原因还在于我们更加在意社会地位,更加在意我们是如何评判彼此的。调查显示,当选择未来的结婚对象时,与较平等的社会相比,较不平等社会的人们更加关注经济前景、地位、抱负等标准,而较少考虑浪漫因素。

自我推销取代了自我贬低与谦逊

将最平等(日本)与几乎最不平等(美国)的市场经济民主富国进行比较(见图表2.1),我们能够发现这两个国家的人们看待自己以及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方式存在鲜明差别。日本人往往以自我贬低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介绍自己,这与美国人自我夸大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人更愿意将个人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日本人则恰恰相反。在美国,人们往往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寻找失败与成功的理由,但在日本进行的超过20项研究均未发现这种模式。日本人更愿意轻描淡写地看待自己的成功,仿佛这更多地归因于好运,而非自己的良好判断;同时他们会认为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也能发现类似于日本的模式。

我们不愿过多地纠结于心理学术语,而是认为导致日美两国差异的原因在于如何看待自谦的态度,以及是否更愿意维系社会纽带,而不是借成功来突出自己,显示自己比他人更有能力。随着不平等的加剧导致对于社会地位的争夺更加激烈、社会评价威胁更加严重,人们不得不通过自我推销和自我夸大的策略来维持自负感。谦逊很容易成为不平等的牺牲品:面对着愈发严重的社会评价威胁,我们表面上变得更为强硬,但正如关于自恋心态的文献所表明的,内心里却可能变得更加脆弱,难以承受批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承认自己的过失。

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表明,我们讨论的话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建立更加美好的社会、提升实际生活质量而言,这一口号所关注的那些社会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自由”意味着不顺从于或是亏欠于封建贵族和土地贵族,即摆脱卑微感这一封建枷锁的自由。类似的,“博爱”代表着建立更加互惠互助的社会关系的渴望。当我们谈及社群、社会凝聚力,或是团结之情时,也会指出这一点。许多研究都表明友谊及社群生活是有利于健康的,由此证明了它们对于人类福祉的重要性。“平等”则是实现“自由”与“博爱”的前提条件。严重的不平等不仅仅导致了与社会分化和阶级偏见相关的所有问题;而且,正如后续诸章将要表明的,它还会削弱社群生活,减少彼此间的信任,导致暴力行为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