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合作与国际机制(第7/7页)

国际机制不仅与自身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在一些条件下对有效地追求自身利益来说是必要的。它们促进非集中的国际政治体系的平稳运转,并因此对各个国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国际机制可能对那些希望解决共同问题和追求互补的目标,而又不愿将自己从属于一个等级控制体系的各国政府来说,变得越来越有用。

结论

在本章中,我们把国际合作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政策协调的结果,各国政府实际奉行的政策,被其他政府视为能够促进自己目标的实现。合作涉及到相互的调整,而且,合作也只有在冲突或者潜在的冲突状态中才能得以出现。纷争是与和谐相对的,它会刺激政策调整的需求,它既可能导致合作,也可能导致持续的也许是剧烈的纷争。

既然国际机制反映了一段时间内合作和纷争的模式,那么对它们的重视会使我们注意到长期的行为模式,而不会把合作行动视为孤立的事件。国际机制是由各个层次上的禁制内容组成的,这些禁制内容从原则到规范到具有高度专门性的规则和决策程序不等。通过研究一段时间一项机制的规范和规则的演变,我们可以使用国际机制这个概念去研究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连续性和变化性问题。

从理论的角度讲,国际机制可以被看作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例如国际权力配置和国家与非国家行为者的行为)中间的调解性因素(intermediate factors),或者是“干扰性的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s)。国际机制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解释合作和纷争问题,要理解国际机制的影响,并不必然需要对世界政治中的行为者持理想主义的假设。相反,机制中的规范和规则能够对行为施加一种影响,即使它们并不体现共同的理想,但是它们被那些关心自身利益的国家和公司不断用于相互的政策调整过程中。


注 释

[1]就像在第一章所提到的,从历史上来看,霸权常常只是在大规模战争结束后才会兴起。两个主要的现代强国——1815年后的英国和1945年后的美国,可以算是霸权的领导者,这两个强国都是作为世界冲突中的胜利者而出现的。在可预见的将来,霸权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我假设任何一场世界大战都会产生这种毁灭性的后果,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现在这样凸现出来,占有对世界经济起支配性作用的地位。对霸权循环的讨论,可参考Gilpin, 1981,以及Modelski, 1978, 1982。

[2]有些学者将机制与传统的国际体系概念等同起来。例如,普查拉和霍普金斯认为:“机制存在于国际关系中任何具有可辨别的模式化行为的独立议题领域中。”(Puchala and Hopkins, 1983, p.63)接受这个概念将会使机制或者体系成为一个多余的词语。反过来说,机制的概念可能被局限在具有真正规范性的内容上,在这种情况下,当机制的规则与政府的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遵从的就是机制的规则而不是追求它们自身的利益。显然,如果作出这样的行动选择,机制的概念将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国际关系中的旧式理想主义情结而已,机制的范畴本质上将会成为空洞的。这种两分法提供了一种错误的选择,它要么把机制视为旧模式的一个新标签,要么把机制视为乌托邦;而任何一种选择都将使这个词语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