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Attractive——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第五节 爱情,为什么总有各种“作”?(第2/2页)

在此基础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辛西娅·哈赞(Cynthia Hazan)教授进一步证明,这种幼年的依恋经验会影响我们日后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法。而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成年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有差异,分别是“忧虑被抛弃”和“回避亲密”。“忧虑被抛弃”程度高的人,虽然期望与对方交往,但是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拒绝和欺骗;而“回避亲密”程度高的人,则是更追求独立自主,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不愿意与他人发生依恋关系。

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可以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格:

1.安全型人格 ——既不忧虑被抛弃,又不回避亲密。 这种人在儿童时期,通常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安全依恋型”。他们很容易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且能够安心地信赖与被信赖。既不会无缘无故地吃飞醋,又不会节外生枝地考验对方。在两性关系中,这种“安全型人格”,是最为理想和健康的。

2.痴迷型人格 ——高度忧虑被抛弃,但是不回避亲密。 他们很乐意与情侣有亲密关系,但总是担心对方并不愿意付出同样多的感情,所以就比较容易吃醋。好比林黛玉,不管贾宝玉如何赌咒发誓,都不能完全放心。跟这种人相处,一定要时刻小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触到了逆鳞。

3.疏离-回避型人格 ——不忧虑被抛弃,同时回避亲密关系。 这种人不怎么跟人来往,但也能自得其乐。和这种人日常打交道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如果要谈恋爱,那你必须同样也是个自得其乐的人。

4.恐惧-回避型人格 ——既害怕被抛弃,又回避亲密关系。 这种人是最为纠结的,因为他们既渴望爱情,又忍受不了真实的恋爱关系,近也不行远也不行,所以就显得戏特别多。我们一般说的在爱情里特别“作”的那种人,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心理问题。

而在情侣关系中,两个“安全型人格”在一起是最完美的,两个“疏离型人格”在一起也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两个“痴迷型人格”在一起,能把日子过成你侬我侬的琼瑶剧。最可怕的情况是,一个“回避型人格”和一个“痴迷型人格”在一起。前者对亲密有恐惧,总想保持距离,而后者却总是担心被抛弃,穷追不舍,导致两人总是处于你追我赶的紧张状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你是回避型或痴迷型人格,就注定找不到真爱。事实上,依恋模式只是一个大致分类,很可能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安全、痴迷和回避因素。更重要的是,依恋的感受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我们自身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者发现,哪怕是那些天性比较脆弱和敏感的婴儿,父母也可以通过更亲密、更多回应的照顾,来影响婴儿对于情感的反馈。也就是说,这个依恋模型可以被改变。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是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接纳和调整。比如说,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1.我是怎样的人?2.我如何 对待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人?3.面对自己心爱的人,我是否会有一些不自觉的心理障碍?

如果有,除了自我调节之外,你还可以坦诚地和伴侣交流,或者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毕竟,只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愿意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总的原则是:痴迷型的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回避型的人,要学会对伴侣负责。

TIPS:

小学问:爱情中之所以有各种“作”,往往都是痴迷型和回避型人格在作祟。认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不至于陷入相互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