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 第五节 只看销售数据,你就错得太离谱了!(第2/2页)

这种“态度和行为不完全重合”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说,同样是喜欢做饭,有些人是因为责任,有些人是因为兴趣。那你跟这两种人推销厨具,就算是推销同一个产品,肯定策略是不一样的。跟前者要强调的是效率和性价比,跟后者要强调的是新鲜的体验。如果只看行为数据,也就是做菜的次数和时间,而不看“态度数据”,也就是背后的真实动因,你对这个世界就会有很多误解。

总之,行为很容易观察,但背后的态度往往是隐形的,不那么容易发现。不过,只要你意识到态度和行为往往不一致,总还是有办法去收集这些“态度数据”的。

具体要怎么做呢?从收集“态度数据”这个思路出发,除了对其行为特点进行观察之外,你还要分析和发掘这些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就此而言,越是那些反常的现象 (在传统的“数据型思维”里往往被当成特例忽视掉),越值得你认真思考。

以我们的父母为例。虽然近在咫尺,你知道他们的每一个行为细节,但却未必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些老人明明退休工资不低,可是买东西总是很节省,这就是一个“反常”。而背后的原因又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从小穷惯了,没有安全感,不敢花;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一直都用便宜货,根本不知道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还有些人,则是因为省钱省出了成就感,而退休之后的生活,又没有别的成就感可言。所以你看,表面上是“有钱舍不得花”这同一个现象,其实真要分析起来,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细微差别。这就是你需要掌握的“态度数据”。

针对不同心理动机,解决方案的侧重点也完全不同。有的要提供明确的理财计划,有的要丰富其晚年生活,有的要把更好的选择摆在他们面前,有的则要进行情感上的慰藉。但是一切的前提,都是不能只看到大致行为上的相似,而要进一步分析行为背后的“态度数据”。否则,单是说一句“不要舍不得花钱”,是无法帮助老人完成消费升级的。

普通人只看行为,聪明人能看到动机,而唯有动机,才能让我们预测下一步的行为。

TIPS:

小学问:同样的行为,可能会对应完全不同的动机。要正确预测人类的行为,就要注意收集态度数据,在“事实如此”之外,多想想“还有什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