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 第六节 为什么更应该向失败者学习?

向失败者学习,比向成功者学习更高效。

虽然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那也只是为了避免下次的失败而已啊!凭什么说失败者比成功者更值得学习?

这是因为,失败比成功更具有普遍意义最靠谱的成功之道,其实正是“避免失败”。

首先,成功没有固定路径,否则它就不可能是稀缺品。

不信你看市面上流传的成功学秘诀,往往都是自相矛盾的。有人教你对自己狠一点,有人教你要自我接纳;有人教你反向操作,有人教你顺势而为;有人教你随机应变,有人教你价值投资。这个指东,那个指西,个个头头是道,个个都像得了巴菲特、乔布斯真传。这么多导师莫衷一是,你能找到路才怪。不过你可以反过来想,成功者的个性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为这辈子做对了一个决定就飞黄腾达的。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淘汰身边的失败者,最后登顶人生巅峰的。所以,与其在这么多次选择里找出“哪个是使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倒不如认真研究那些被淘汰的大多数人做了哪些普遍性的错误决定,这样反倒比较有启发性。

其次,成功是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失败是一票否决制。

我们常听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想让一个家庭陷入不幸,只需要在破产、出轨、三观不合、孩子不孝、观念冲突等诸多因素里随便找一个就行;而想让家庭幸福,诸多因素缺一不可。所以,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就好比医院里的病号情况各不一样;幸福的家庭往往类似,就好比健康人的身体指标都是同一个范围。发现没?这样算下来,与其挂一漏万地总结幸福秘诀,倒不如从不幸者那里吸取教训,避免犯错,自然也就通向了成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成功的案例,非常容易带有“幸存者偏差” ,而这恰是所谓“成功学”最根本的缺陷。

有一家高端美甲店想要把业务延伸到目前最流行的O2O到家服务。首先,他们需要确定目标人群,看看把广告投放到哪里才最有效。于是,这家店对自己的客户做了调研。他们给进店的顾客发问卷,对关注自己公众号的潜在客户做测试。最后得出结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是30岁左右的高知女性人群。这个结论听起来完全合理。可是,就在广告投放前,一位数据专家拦住了他们,建议他们重新做一份调查,不再只面向与该店有关的人群,而是面向随机人群发放抽样问卷。这一次,结果大不相同,数据专家认为:应该针对35岁左右,在广告营销、影视娱乐等行业工作的中高收入的男性群体来做广告。

美甲店老板很纳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在我的店里,这类客户明明就不到10%啊?

专家解释说,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的一个典型案例。因为,这一行业的男性,因为职业需要或者个人爱好,往往非常讲究个人仪表,不过,他们虽然有很强的美甲需求和消费力,但因为顾虑他人眼光,所以很少到店里来接受服务。而像这种O2O的上门服务,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说,第一次调查,正好把这家店未来最需要吸引的顾客,给排除在外了。

你可能会纳闷,道理我都懂,可这跟“幸存者”有什么关系?是这样的,你能看到的事实,都是经过筛选的,你可以把这想象成所有进入到你观察范围的现象,都是经过枪林弹雨的“幸存者”。你看社会新闻,总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又是坏人变老了,又是路人太冷漠,又是豆腐渣工程,又是利用善心诈骗。可是你放下手机想想,这些新闻之所以能进入你的眼帘,不正是因为它们比较特别吗?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世界上绝大多数事件都因为“没看点”而在半路上被枪毙,根本不会被你关注到。反过来说,你能看到的热点事件,不是“幸存者”是什么?

那些经常被提到的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极好运的“幸存者”,如果不去分析他们背后那些无法发出声音的“牺牲者”,你根本弄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空战的时候,飞机上任何一个部位被击中的概率都差不多,因此,要知道哪个部位最致命,不是看返航的飞机身上哪里弹孔最多,而是看返航的飞机身上哪里弹孔最少!因为这意味着在这些地方中弹多的飞机,能飞回来的概率小。这就是典型的“让死人说话”。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非常熟悉这种思维方式。比如台湾著名主持人曹启泰,一个经过商场大起大落的人,他30岁之前就有自己投资的电视台、饭店、婚纱店等诸多副业,之后创业失败欠债一个多亿,但是很快东山再起。于是人们纷纷找他求教:“亏成这样都能赢回来,您是掌握了什么成功秘诀吧?”曹启泰却说:“比起这个,我一不嫖二不赌,夫妻恩爱人又和气,在演艺圈里是出了名的聪明人。我这样的人都能亏到血本无归,你不想听听里面的原因吗?”后来,他写了一本书,不是有关如何成功的,而是老老实实讲述自己亏掉所有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