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Be Smart——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第一节 为什么很多事争不明白?

现代社会里,遇到身体暴力的可能性在下降,但是遇到语言暴力的可能性却在上升。所以,习武防身的重要性远远赶不上学几招“心智防身术”。

什么叫“心智防身术”?武术上的防身,为的是在面对坏人时保护自己的身体。心智上的防身,则是为了在这个观点两极化的社交网络时代,在无数似是而非的说法和各种不知真假对错的争论中,对他人和对自己都保持清醒的理智。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这般众声喧哗的场景,也从来没有一个人的看法可以像如今这般那么轻易地被散布、放大、扭曲、影响。这是一个人人都想要拥有自己的看法,同时却也不断与他人看法相摩擦的年代,以至于每发生一件事、每读到一篇热帖,网络上就有人急着问:“这件事,你怎么看?别人怎么看?他怎么可以这样看?”此时,你我所面对的那个所谓“坏人”,早就从单纯想要伤害你的身体,变成更进一步想要搅乱你的脑袋。也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你更需要借由高效、精准的思考,武装自己的大脑,抵抗外界各种想要摆布你的论调。

就像在《奇葩说》中马东常形容的那样:“有些观众,看着台上的唇枪舌剑,心里会觉得特别慌,特别没主张。”其实,这正是一个学着面对“洗脑”与“反洗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智提升防身术”。这也是现代人除了专业以外,最不可或缺的一种软实力。而我们首先要讲的这则“心智防身术”,针对的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事是争不清楚的?

人与人发生争执时,最典型的一种僵局就是双方都陷入一种“互相要对方给出证明”的局面。比如,张三认为转基因的食物吃了不好,李四听了质疑,说:“你觉得这东西有毛病,你有证据吗?”张三一听,同样反驳:“那你觉得这东西没毛病,你有证据吗?你能证明吃过转基因食物的人都没有问题,而且以后也不会有问题吗?”到了这一步,话就已经说死了。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掐着对方脖子要证据,同时挑剔对方给出的证据不充分,一定是没有结果的。为什么?因为双方在“要证据”之前,对于举证责任、证据效力等前提性问题并没有清晰认知和明确共识。所以,单单只是证据,并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也正因这点,从明星的疑似绯闻到真假难辨的社会事件,热帖下总是唇枪舌剑吵成一团,在浪费无数时间后,却往往只能上升到人身攻击和站队抱团。至于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反而没人再关心。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断定世界上没有白色的乌鸦,另一个人反对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界上一定有某个地方存在白色的乌鸦。此时,应该由谁去提出证明?是要后者拿出证据,证明有白乌鸦?还是前者该拿出证据,证明没有白乌鸦?如果连这一点都没弄明白,吵来吵去有什么意义?而只要认真想想就会明白,要证明“有”白乌鸦,的确极端困难,但至少在逻辑上是有可能的,不管怎么辛苦,只要抓到了,就能证明你是对的。可是反过来说,想证明“没有”白乌鸦,应该怎么做?即使抓来一千只乌鸦都是黑的,也只能证明你还没有抓到白乌鸦而已。就算把全世界每个角落都装上摄像头,把所有疑似乌鸦的物体全看一遍,发现没有一个是白的,反对者还是可以说,那是因为你看得不够仔细。

所以你看,“存在白乌鸦”和“不存在白乌鸦”这两个观点,虽然都有证据,但双方的举证责任是不一样的。这个在逻辑上叫作“证有不证无”,因为要证明一样东西不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主要的举证责任,是在说它“存在”的那一方。 英文俗谚说:证据不存在,并不等于“不存在”的证据。 (The absence of evidence is not evidence of absence.)意思是,不能因为没有证据就说这事不存在。你走遍天下也没见过白乌鸦(证据不存在),这并不是“不存在白乌鸦”的证据,顶多只能证明白乌鸦真的很难见到而已。既然如此,如果不考虑双方在论证义务上的差异,辩论就会变得很不公平。想象一下,法庭上公诉人要求犯罪嫌疑人证明自己无罪,嫌疑人能怎么办?“我没偷东西”这几乎是没办法证明的,所以只能反过来要求指控自己的人:“你既然说我偷东西,那你的证据呢?”

这就是“证有不证无”,当人们在争论有或无、是或否时,说“有”的那一方,认证义务是比说“没有”的那一方更大的。你可以质问“你凭什么说世界上有白乌鸦”,对方却不能同样反问“你凭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白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