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第4/4页)
十一
两人加紧脚步,行至关隘下方,见大门两侧,四只鬼怪持戟伫立,见有人来,纷纷提戟上前,口中不耐道:“牒文呢?拿出来!”
王道士道:“贫道不知什么牒文,唯有这个,请兵爷通融。”
说罢,王道士于怀中掏出一圆磬,掀去盖布,抖动手腕倾倒,一只只金锭自其中出,转眼堆成一座小丘。
四鬼怪见状,放下长戟,抢夺王道士手中圆磬。二人借机脱身,穿过关门,向火山行去。
关口之外,风声猎猎。待攀上山口,王道士气喘吁吁,坐地不起。
杨简行至山脊,俯身下望,搜寻那只玉佩。
“奇怪,怎找不见?”杨简自言自语,目光四盼。王道士见其如此,动身前来,向山口中指道:“看,岂不是那个!”
杨简望去,见云雾中,几杈枯枝若隐若现,其中一杈,上挂一道红绳。
“这便是了!”杨简惊喜道,方要上前,却被王道士拦住。
“你先前说,”王道士问道,“一旦迈入山口,便无法脱身。那玉佩深入云雾,即便拿到,又如何全身而归?”
杨简闻言笑道:“我一拿到,便将其抛与道长;之后事情,还烦道长相助。”
王道士大惊,劝道:“你这是何苦!姚家小姐拿回玉佩,记起前生,你若不在,又有何用?不如立刻返身,虽不能再续前缘,却可保性命无忧。”
“不,我心意已决。”杨简道,“若能使韶娥重拾记忆,我即便再入轮回,也心甘情愿。”
“且再三思!”
“已思量过。”
十二
杨简不顾劝阻,只身向山口行去,至边缘,从衣中掏出一枚戒指,与王道士道:“这银戒,是韶娥当年与我之信物,时至今日,已是累赘。杨某望道长不嫌烦扰,替我保管。”
王道士诧异道:“若无信物,来世你怎能记得韶娥?”
杨简一笑,凄然道:“三生以来,杨某尝尽人间五味。如今只想歇息,忘掉一切,重新过活。”
“三生?难道不是两世吗?”王道士刚欲发问,却见杨简将戒指塞给自己,只身迈下山口。
云雾之中,杨简抛起玉佩。
王道士接住,再看杨简,已跌下山坡,为云雾吞没,便不见踪影。
王道士心中悲恸,收起玉佩,转身下山,回到七棠村外破庙。王道士不愿亲将此事告与韶娥,便找来信差,托其将玉佩送给姚家。
事毕,王道士离开七棠,不知云游至何处去了。
十三
多年后,王道士自山中来,路过巴郡。
那日临近晌午,王道士于路旁找了间食铺,寻些酒菜。食毕后,他见郊野亩亩青田,心有所感,叫来掌柜问道:“巴郡之中,有一村名曰七棠,你可知道?”
“当然知道。”掌柜答。
“七棠村中有一姚家,其女三日能言,知前生事,你是否听过?”
掌柜闻言笑道:“自然知道。一年之前,还有个男子自外地来,好像姓杨,自称姚家女儿前世之夫。姚家女儿见他,竟一拍即合,两人当即拜堂成了亲,于七棠生活至今。此事当时轰动全郡,不少好事者甚至自备车马,前去观望二人呢!”
王道士瞠目结舌,思量道,杨简即便转生,也不过是个孩童。
思索片刻,王道士忽恍然大悟,明白之前那人分明是兄长,要装作胞弟口吻,怕是心中有愧,不愿让我知晓往事之故。
王道士唏嘘不已,便丢下几枚铜钱,推开木椅向门外去了。
掌柜拾着铜钱,见道士腰后,似有一光洁之物摇摆。掌柜再看,见那物并非别的,是枚陈旧银戒。
“奇怪,竟把戒指挂在腰上。”
掌柜摇头,回到后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