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第3/4页)

“若兄长不怪罪我,为何又今日现身?”

小儿道:“殉情一事,错全在我。这一世来,我无时不在反省。如今见你与她相携,言笑晏晏,更是羞愧难当。此事为兄不怪你,只祝你二人百年好合。”

小儿又道:“前生之忆一事,为兄给你讲讲吧。

“我那日沉江,片刻后浮空而起,于江心处四顾,见韶娥立于岸边,便飞身而去牵起手腕,与她飘向西南。谁知行了几十里,忽觉她身体滞重,似被人向后方扯去,韶娥与我分离,转眼间没了踪影。

“我不知发生何事,正怅惘时,忽觉手中有一异物,打开看,是韶娥所戴银戒。不多时,一关隘现于平野,我只身来到关后火山口前,被近旁鬼怪一推,跌下山脊,坠入一片彩雾。

“再清醒时,四周嘈杂不堪,抬眼望去,发觉眼前之人皆不相识。‘是个男孩!’我听见有人这般道,才明白已然转世。那枚戒指却还攥在手里,众人将其取出,笑声连连,只当是某种祥瑞之兆。

“我生便能言,却不好开口,便如寻常人般成长至今。几日前,我出门撞见韶娥与你,便决定今日前来看望。”

我闻言惊异,闻道:“可我不懂,兄长转世后,为何有前生记忆?”

兄长淡然道:“见鞍思马,睹物思人,银戒是韶娥之物,想忘也难。”

那日分别后,兄长再没来寻过我。我落脚之地,正是兄长转生之地,如此奇事,只当是天意。

某一雨夜,我正酣睡,却被韶娥推醒。其面色惊恐,说道:“这屋外是什么声音?”

“恐是雷声。”我翻身欲睡,忽觉,屋外有哭号声。

我大叫一声“快走”,拉起韶娥夺路而逃,不想未至门前,便被滚滚泥浆掩埋。

待再睁眼,只见举村皆为废墟。村口处有一鬼怪,高坐马车之上,招喝我等村民魂魄。

我与韶娥挽手,随人流登车,听鞭花一响,马车缓缓向前行去。

我知二人此生缘分已尽,忽想起家兄一番话,忙对韶娥道:“你我即刻取下随身物什,交与对方,切记,无论发生何事,都要牢牢握住。如此一来,你我便不会忘记今生之忆。来世还可寻觅彼此,再续今生之缘。”

我将腰间玉佩交与韶娥,不多时,车行至一关隘,赶车人交换牒文,守关鬼怪走至车前,来回打量。

鬼怪见到韶娥,双眼一亮,丢下长戟,似要抢夺她手中玉佩。我见状大惊,登时跳车阻拦。

那鬼怪见我,轻蔑道:“你想怎样?”

我怫然道:“信不信我当即写下状书,告你贪赃枉法、搜刮民财,贴于此墙外,如有阴司路过,定治你罪状!”

鬼怪闻言收敛,悻悻而返。片刻后,马车载我们穿过关隘,来到一座山口。既下车,看众人排成一列,穿过石门向下行去。

我回身,与韶娥相拥,旋踵穿过石门,迈下山口。哪知这时,忽听韶娥一声惊呼,回头见她滚下山坡。玉佩被扬至空中,闪闪发亮。

再睁眼时,发现已重临人世,面前尽是陌生面孔。

多年来,我苦苦搜寻韶娥消息,十五岁时,打听七棠姚家有一女,自云可知前生之事,于是辞别父母,独自来到此地。

哪知方才至此,韶娥却不记得我,回忆起前生最后一瞬,猛然顿悟,韶娥所以失去记忆,定是玉佩还留在阴间之故。

杨简讲罢,天边已然霞光万顷。王道士听得出神,唏嘘道:“真乃世间奇事。如此说来,姚家小姐便是前世韶娥?”

杨简道:“道长所言不假。”

“你入姚府做下人,便是为了接近她?”

“不错。”

王道士慨叹,当即应允杨简,答应为他打通冥界之路。

几日中,二人东奔西走,筹集道材。

十多日后,万事齐备,二人郊外破庙,铺黄纸,结法绳。王道士点燃一枚道符,抛向空中,随即挥剑,将其刺穿,引火而下,点燃地上两道印带。

“可矣。”王道士对杨简道。

二人踏入其中,沿火光前行。

不出百步,远处青山晕成一团绿彩,四周光景愈发黯淡。

二人一路无言,许久,王道士假咳一声,说道:“贫道有一事,不知当问不当问。”

杨简一怔,说道:“道长但说无妨。”

“那夜你于江畔,救下韶娥后,未能救出兄长。”王道士道,“贫道只想知道,再次下水时,你真欲救杨济否?”

杨简闻言不语,许久怅然道:“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我非圣贤,道长以此相责,难免苛刻了些。”

王道士闻言,缄口不语。

二人继续前行,天色转亮,王道士极目远眺,见一门城楼立于山间,问道:“你说的关隘,可是那里?”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