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亚历珊德拉:2007年9月华盛顿特区(第2/3页)

一开始你要面对形状千变万化的一摊污迹,可只要把纸巾以一种异于平常的方式丢在污迹上面,它立刻就变成了别的东西。被污染的地方干净如初,但那摊污渍并没有消失,它还在,每一个分子都在。只不过纸巾给了它新的形状。

你发现自己正百无聊赖地盯着挂在门上的公告板,那上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广告传单。有吉他班招学生的,有卖床的。但公告板最底下一张淡绿色的传单引起了你的注意,因为它的标题格外醒目:“你的孩子让你头疼吗?”

心思回到餐桌前,艾莉丝正挥舞着她刚刚画好的小狗吸引你的目光。蒂莉仍在一厢情愿地向大家普及中国菜名的知识。“你知道吗?”她问,“点心的字面意思其实是触摸你的心脏。”

你当然知道点心的意思,乔希和艾莉丝也都知道。蒂莉恨不得一天说上二十次。既骄傲又烦恼,可能就是你此刻的心理状态了。但让你担心的是,她用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这些事情。她知道一段对话应当包括听和说两个部分,而且她也竭尽全力做得像正常人一样,即便在她抢在听者前面说出答案的时候也是如此。

对。你默默回答了传单上的问题。我的确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你眯起眼睛看传单上的内容,但只能看清一列列的症状(情绪不稳、重复性行为、痉挛,与注意力有关的问题)和一连串的缩略词(ADHD,OCD,ASDS,SID,PDD-NOS)。

不管这张传单想要宣传的是什么,育儿研讨班?自费出版的书籍?或者行为咨询服务?你都觉得应该关注一下。但你的大脑中已经装满各种各样的资料,似乎多一分便有崩溃的风险。关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类话题几乎无处不在。这周早些时候,詹尼·麦卡锡(2)在《奥普拉秀》上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她对疫苗假说(3)的看法。那期节目使你心烦意乱,部分是因为与真正的科学理论相比,疫苗假说看起来还不够严谨——最初提出这一假说的研究已经被证实存在许多缺陷,而最近的一些调查也表明相关症状与疫苗接种并无关联——但你很清楚它为什么能在家长中引起强烈共鸣。我们只想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他们说,我们采纳了全部的建议,但结果并没什么两样。

过去几个月间你发现了一个问题,自闭症儿童似乎可以分为两大群体,有时候你甚至怀疑他们连症状也是迥然不同的。像蒂莉这类孩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有点古怪,有点不合群。她的生长发育并不像艾莉丝那样平稳顺利。艾莉丝是你眼中的“典型发展儿童”,她也是你界定孩子正常与否的标准。你可以安安心心地带她去理发,用不着担心她在被人碰到耳朵时会歇斯底里地尖叫。她也会犯一些可爱的小错误,比如数数的时候,她可能会从一二三直接跳到八或九,而且她也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在6岁时开始识字。但蒂莉不同,她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前于同龄人,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大大地落后。她3岁时就能识字并做一些简单的乘法,可如今已经8岁却还不会骑自行车或系鞋带。基本上,从出生那一刻起,蒂莉就一直是蒂莉。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她都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并没有出现离经叛道的情况。

所以说,疫苗接种问题很可能并不在你应当考虑的范畴之内。因为自闭症儿童还有另外一个群体,他们的故事与蒂莉截然不同。这些孩子看起来十分正常,甚至出色,但在15个月、1岁半或2岁的体检时,这种让人乐观的情况便戛然而止。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家长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这些现象与疫苗接种联系起来。回想当初在体检室里的情景,你的小宝宝穿着尿不湿坐在你的膝头咿咿呀呀闹个不停。如果这一刻你还认为他是正常的,那么你就不可能不怀疑所有的损伤都是从护士拿着一堆亮晶晶的针头走进体检室,从她既温柔又冷酷地抱起你的宝宝并把他弄哭,从她一边把印着巴布工程师(4)卡通形象的创可贴贴在孩子的大腿上,一边用柔和的语调安慰孩子的那一刻起造成的。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许多人身上,尽管这可能与汞、局部抗菌剂或者麻疹疫苗无关。很多人要过了多年以后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实际上问题早就存在,而且终究有一天会进入人们的视野。

可到底有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药物也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还记得关于胃溃疡的说法吗?不管你听说过什么,但归根结底都逃不过两点:一、得了胃溃疡,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二、得了胃溃疡,多半是你自己的错。工作压力大?喝了太多咖啡、威士忌?或者吃了太多的辛辣食物?总之云山雾罩,神神秘秘。就像痛风,有着但丁式的绝妙讽刺。也许过了一万年,当然,前提是你还活着,人们终于弄明白,原来大多数胃溃疡都是由一种特殊的细菌引起的。给病人用点抗生素,治好感染,胃溃疡痊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